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山东实践之沂水:把环保与文化传承融入“惠民礼葬”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王洪涛、肖飞、王丽、记者尹明波报道 2017年5月,山东沂水创新实施以“惠民礼葬”为核心的殡葬改革,同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移风易俗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的重要环节,亦是“最难打的仗”,沂水县立即将殡改工作与其紧密结合,坚持“打硬仗、打胜仗”的工作信念,经过六年多的努力,在全国树立起了殡葬改革“沂水样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央深改办《改革情况交流》、国家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简报》专题刊发,民政部专门发文向全国推广沂水经验,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优秀案例、全国殡葬改革标准化试点项目单位。
殡葬改革长效化。自2017年5月开始,沂水县从根子入手,打破惯性思维,坚持“三为主”“三不准”“三严禁”基本原则,向群众算清算透“六笔账”,把殡葬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每年列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作为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龙虎榜”夺旗打榜的重要内容,每月通报、加强督导、严格奖惩,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的工作格局,保证了殡葬改革持续深入发展,闯出了一条以“全民惠葬、厚养礼葬、逝有所安”为核心的殡葬改革新路径。
殡葬服务公益化。在全国率先实行“殡葬全免费”政策,殡仪馆由“自收自支”改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对殡葬过程中涉及的遗体运输费、火化费、骨灰盒费、公益性公墓墓穴和墓碑使用费、碑文刻制费全部免除,政府兜底保障,群众不花一分钱就能办好“身后事”,殡葬“暴利”变为全民“公益”。到目前,全县已有5.7万户逝者家庭享受到“殡葬全免费”政策,户均减负2.5万元,累计节约社会殡葬支出13亿多元。
安葬设施生态化。以乡镇为建设主体,经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2017年投入资金7600多万元一次性建设公益性公墓110处,同时县财政每年拿出资金2000万用于殡葬改革。目前,全县墓穴总量达到16.6万个,满足群众15年以上需求,优美的环境、完善的设施、到位的服务,使公墓安葬模式越来越得到群众认可,自改革以来沂水县新去世人员公墓安葬率始终保持100%,累计节省土地1300多亩、木材5万多方。同时,着力在节地生态上求突破,在公墓配建了花坛葬、草坪葬、树葬、壁葬等生态安葬区,总面积达到2万多平方米,位居县区之首,近年来有两名村支部书记去世后带头安葬在生态葬区,累计安葬逝者17名;另有近12000个老坟头通过生态安葬得到妥善治理,恢复土地近200亩。
丧俗改革人文化。为逝者举办“追思会”,是沂水县实施殡葬改革、推进移风易俗的核心内容之一。自2018年7月全面普及以来,对“追思会”举办程序逐步规范完善,明确要求“追思会”必须由乡镇工作人员主持,村支部书记致悼词,村红白理事会全程服务。并对举办场地、现场布置、音响设备配置、仪式程序等作出具体规定。在“追思会”举办过程中,指导村居实行“追思会”悼词个性化订制,每个丧礼都要由村居内有一定文化素养的老教师、老干部等老乡贤,按照逝者性别、年龄、身份等拟写更加符合逝者情况的生平悼词,“追思会”仪式感、人文化、个性化不断增强,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举办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群众丧礼政府办,新丧礼模式完全取代了旧丧俗,极大深化了移风易俗,遏制了过去盲目攀比、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
文明殡葬标准化。规范操作是殡葬改革持续发展的保证。沂水在陆续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公墓建设推进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在全县推广厚养礼葬模式的通知》等制度文件的基础上,从实践经验中提炼形成了《沂水县文明殡葬规程》,系统明确了殡、葬、祭各个环节的具体规范。2023年6月,沂水县“国家级殡葬改革标准化试点项目”顺利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验收,标准化的建立为持续巩固“惠民礼葬”改革成果提供了制度支撑。
宣传形式多元化。建设了全国第一家县级移风易俗教育基地。基地于2019年11月对外开放,已接待1.2万人次,成为全县宣传生命文化、开展移风易俗教育的主阵地;推出了全国首部殡葬改革主题方言话剧《樱桃崮下》,已在各级演出63场,其中晋京演出2场、到省演出2场,该话剧同名电影于今年10月8日在济南成功举办了首映式,并即将在全国公映。广大群众逐步形成了支持配合殡葬改革、主动参与殡葬改革的思想行动自觉。
沂水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不断健全完善工作体系,推广生态殡葬、传承生命文化、加强宣传教育,努力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文化传承与创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社会风气,殡葬改革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沂水将继续创新擦亮品牌,“用心服务维护品牌,聚力协作共塑品牌”的目标要求,致力于打造“生态殡葬、人文殡葬、行标殡葬、智慧殡葬”的“惠民礼葬2.0版本”。目前,正在9个乡镇的10处公墓搞试点,计划将在第四季度陆续完成,并以点带面在2025年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