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看山东之汶上:“一监管、两结合、三协调”助推“三提升”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李连忠、付欣、尹明波报道 近年来,山东济宁汶上县积极响应国家、省、市有关要求,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推动实施以工代赈方式,成效明显。早在2021年底汶上县就建立了以工代赈工作沟通协调机制,2022年底县发展和改革局牵头建立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工作部门协调机制并印发了2022年度及2023年度适用以工代赈的重点工程项目清单。该县坚持先行先试、创新实践,从项目入手,以军屯乡为试点,摸索出了“一监管、两结合、三协调”工作法,实现了农民就近就业增收、农民务工技能、乡村建设“三项提升”。
“一监管”定规矩
在县级层面,认真落实国家、省关于以工代赈工作部署,建立县级以发展改革、人社、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住建、水利等以工代赈工作部门为成员的沟通协调机制,推动以工代赈工作落实。
在乡镇层面,成立了以军屯乡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荒山绿化项目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实行项目推进会制度和周调度制度,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在项目施工层面,严格执行项目监理制,群众代表全程参与工程质量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和项目建设进度。
在劳务报酬发放层面,建立健全县、乡、村、项目施工单位四方共管的薪酬发放闭环监管机制,及时掌握务工人员工资领取情况,避免出现拖欠工资问题。
“两结合”设前提
荒山绿化项目实施前,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坚持做到“两个结合”。
荒山绿化项目与军屯乡“发展生态旅游、林果”大规划相结合,为军屯乡生态旅游、产业振兴留下发展空间。
荒山绿化项目与荒山承包方的意愿相结合,充分调动荒山承包方的积极性,根据他们的意愿栽植不同的林果。比如,栽植桃树、梨树、苹果树、茶树等,为以后产业增效、增收致富打下基础。
“三协调”做保障
荒山绿化项目开工前,协调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向施工方拨付总工程款的 30%,优先用于支付周边老百姓的用工工资。
协调有荒山绿化项目任务的 6 个村、2 个施工单位成立用工需求工作小组,施工单位提出在土石方清表、开挖、回填、树木栽植等环节的用工需求,村干部入户宣传调查,采用入户讲解、广播喇叭、电话微信等多种方式,告知群众相关政策和项目建设情况,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用工工资平均每人每天 70-100 元,采取现金和微信两种支付方式,在乡镇工作人员的监督下当天结算。
协调有荒山绿化项目任务的 6 个村、2 个施工单位成立矛盾纠纷协调工作小组,现场解决荒山绿化临时道路修建、蓄水池建设、管道铺设等荒山承包方与周边群众之间的问题,保障项目顺利施工。共化解荒山绿化项目实施过程矛盾纠纷 9 个。
“三个提升”见成效
提升群众家门口就业率。项目的实施,主要涉及周边的马山庄、北留村、南留村、杨庄村、王庄村、云尾村,项目吸纳就近就业农民逾200人,其中低收入人口10人左右,项目用工总工时18000多个,发放劳务报酬 128万元。
提升农民务工技能水平。立足项目实施情况和工种需求,军屯乡将项目岗位细分为瓦工、混凝土工、抹灰工、管道工、水电工、架子工、绿化工、挖掘工等,工种设置技术要求低、操作简单,易学易干,在现场施工过程中,没有务工经验的人群通过边看边学,就能掌握一门务工技能。
提升乡村建设成效。在实施以工代赈过程中,聚焦美丽乡村建设领域项目,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调动了各方参与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已新栽植柏树 262 亩、梨树 148 亩,成活率90%以上,栽植观赏葫芦 5000 棵,茶树 17 万株,今年9月份已实现部分葫芦、茶叶采摘,采摘下来的葫芦被加工做成工艺礼品,今年头一年预计可增加经济效益 3 万元左右。荒山绿化工程成效明显,在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了双赢。
汶上县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从两方面入手,持续巩固、深化拓展以工代赈工作。一是继续探索“农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模式,让参与以工代赈农民收益从2项(通过以工代赈获取劳务报酬、公益岗位打工收入)变为3项(增加分红收入),以避免无工程年份收入断流的尴尬局面。二是建立人员管理台账,通过乡镇、村党支部,全面摸清该县有务工意愿、具备劳动能力、生活不宽裕的群众底数,形成《汶上县以工代赈项目劳务人员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