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看山东之聊城:“三举措”推动以工代赈落实落地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梁彬、丁玲、记者尹明波报道 自开展以工代赈工作以来,山东省聊城市发展改革委积极采取措施,注重健全体系、搭建机制、把握关键,坚持以项目建设为平台,以实现群众就业增收、激发群众劳动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为目标,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展先行先试,积极引导在符合条件的领域中推广以工代赈。2022年,该市以工代赈工作成效综合评价居全省第3位,位居“好”等次。
健全“一套体系”,为以工代赈提供政策支撑
以建立健全以工代赈政策体系为重点,推动以工代赈由专项扶贫政策向集就业促进、基本建设、应急救灾、收入分配、区域发展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帮扶政策转变。
截至目前,该市分别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和重点工程项目方面,制定出台了《聊城市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工作的实施方案》《聊城市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实施方案》、项目组织实施工作指引、实施范围清单、工作流程、综合评价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共计8项,从谋划储备阶段到组织实施阶段为以工代赈项目规范实施提供参考。
搭建“三个机制”,为以工代赈提供保障支撑
建立市级协调机制。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进一步完善了由12个部门参加的市级部门协调机制;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建立了16个部门参加的市级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工作部门协调机制,市级发展改革、民政、财政、人社、自然资源、交通、水利、农业农村、文化旅游、应急管理、乡村振兴等部门在项目谋划、工作推进、政策指导、问题解决等方面协同推进。
建立市级发改部门以工代赈工作内部会商机制。强化人员力量配备,明确分管负责同志作为内部协调机制的总召集人,农经科为牵头科室,审批科、固定资产投资科、重点项目办公室明确专门人员负责,在政府投资项目可研批复、初步设计概算批复时,与农经科建立会商机制,指导项目单位在前期工作开展阶段做好以工代赈推广,努力做到以工代赈方式在市级政府投资项目中“应用尽用”。
建立县级以工代赈工作沟通协调机制。各县参照市级做法,分别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和重点工程项目中建立县级沟通协调机制,由县级分管负责同志担任总召集人,明确责任分工,压实工作责任,加强协同联动,在项目谋划、资金安排、工程实施中将以工代赈作为一种重要方式统筹考虑,组织乡镇(街道)、村两级认真做好务工安排、报酬发放和技能培训等工作,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增收。
把握“四大关键”,为以工代赈提供实施支撑
关键一:抓好“项目谋划”,筛选适用项目。优先储备、重点支持计划发放劳务报酬比例高、带动当地群众务工人数多、政府组织群众务工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项目,列入省2023年度适用以工代赈省级清单的重点工程项目18个,预计带动劳动力务工人数4670人。联合市直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筛选确定聊城市2023年度适用以工代赈市级项目清单项目22个,其中重点工程领域项目10个,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12个。
关键二:抓好“务工组织”,开展摸底对接。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做法,联合人社部门组织各县开展全市重点工程以工代赈项目劳务人员摸底调查,对18—65岁年龄范围的农村劳动力特长、岗位需求、身体状况进行全面登记汇总,建立以工代赈务工人员台账。截至2022年底,全市已登记可参与以工代赈的农村劳动力13920人,并将务工人员按类重点推送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单位,为开展以工代赈项目用工需求和农村劳动力双向对接做好准备。
关键三:抓好“报酬发放”,严格规范兑付。施工单位定期核定务工群众劳务报酬并形成工资发放表,由施工单位规范建好发放台账,按程序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方能按程序发放。在项目竣工验收时,将劳务报酬支付标准、金额和发放名册作为重要参考,督促用工单位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为出工劳动力吃下“定心丸”。
关键四:抓好“政策解读”,强化正确引导。开展全市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政策培训解读,制定聊城市开展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政策培训解读工作方案,明确三级培训解读安排,将镇(乡)党委、村党支部纳入政策宣传主体,政策解读覆盖市县两级以工代赈协调机制成员单位、各乡镇(街道)。市县两级共开展重点工程以工代赈项目政策解读10余场,发放政策解读及操作指南文件300余份,将以工代赈内涵、根本要求、重要意义、主要目的、受益对象及开展方式等内容宣传到更多人民群众,最大程度激发以工代赈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