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河孙集镇:“双引一带”新机制激活新村发展新动能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张祥军、记者尹明波报道 孙集镇位于山东济南商河县东部,总人口5.48万人,下辖56个党支部,1643名党员。为解决传统微型农业经济状态下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密的行政村结构,该镇按照县委统一安排部署,将镇域行政村优化调整为40个“新村”,聚合了公共资源、提高了服务效能,加强了乡村治理。在优化调整过程中,该镇探索建立“支部引领、市场引导,党员带头”的“双引一带”工作机制,以组织融合推动产业发展,激活发展新动能,助力乡村振兴。
坚持支部引领,打造新村“发展引擎”
孙集镇牢牢把住“支部引领”这个关键,着力在班子建设、教育培训、考核引导和效能评估等环节下功夫,有效推动打造新村“发展引擎”。
选优配强班子。抓牢“依法推进、保护权益、妥善安置”三个关键环节,按照“先合党支部后并行政村,先选人后组村班子”的思路,选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优化调整后实现年龄学历“一降一升”。前街新村由前街村与白庙村优化调整而成,2020年,前街村成立了济南市第一家土地股份制合作社,支部书记王太明担任理事长,流转土地699.9亩,半年为集体创收3万元,个人也当选为济南市“担当作为”出彩型好干部。而白庙村与前街村紧邻,人文相通,但仅有200余人,集体经济薄弱,孙集镇按照“强村带弱村”的思路入户摸底调研优化调整意愿,与离退休村干部谈话征求建议,对村“两委”人选内挖外引,讲政策、作动员,变“要我改”为“我要改”,换届后原前街村支部书记王太明当选为前街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继续发挥“头雁领航”作用,原白庙村支部书记李绪禄当选为支部委员、村委会委员,继续将原白庙村土地进行规模流转或托管100余亩,由支部领办合作社进行经营,既扩大了合作社辐射范围,降低农户生产成本,也让新村群众受益。
聚焦培训赋能。换届后,为提升新任村“两委”的能力素质,该镇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利用基层党校主阵地,集中举办书记夜校、头雁论坛、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班、今冬明春党员集中培训班等主题班次,将产业发展、廉政警示教育纳入培训必修课,实现村“两委”成员培训全覆盖,把新村党员纳入统一教育管理,凝聚发展共识、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建立“多对一帮带”机制,由镇“头雁导师”、荣誉退休村干部帮带新任村党支部书记,使新任村干部迅速进入状态,理清发展思路,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孙集镇“书记夜校”。
注重考核激励。为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制定了《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实施办法》,整合村级绩效奖金池,按照绩效成绩分配奖金,形成“多干多得、争先创优”的良好风气;出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奖惩办法》,制定《支持鼓励高效农业发展的意见》,将合作社新成立数量、新流转土地亩数纳入对管区、村、支部书记考核,将合作社成立、运营情况作为支部书记述职重要内容,将合作社建立情况纳入管区年度工作计划,加强督促指导。孙集新村由孙集村、车庙村优化调整而来,作为全镇高效农业园区建设的主战场,通过流转2个村的土地194亩,建设高标准拱棚16个,引导周边村合作社、农户入园,共享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农产品质量,打造了“集兴招牌菜”品牌,推动形成区域单品定价权。
提升治理效能。健全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体系,构建“镇党委—新村党支部—自然村党小组—红色巷道长(网格员)”四级管理服务机制,网格员既是政策制度的宣传员,又是村民信息的登记员,还是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做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促进村级事务加速融合。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古城子村充分发挥网格治理体系作用,网格内部安排值日,责任细化到人,促进村庄面貌提升。出台《孙集镇“四项行动促融合,加快发展谋振兴”主题活动实施方案》,开展“七个一”系列活动(即召开一次座谈会、过一次主题党日活动、上一堂党课、走访一批群众、征求一批意见、解决一批问题、选树一批典型),推动新村干部走进基层摸实情、贴近群众听民意、解决问题聚合力,切实帮助新村开拓思路、化解难题。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机制,着力打通服务法治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法律顾问积极参与各村村规民约的制定并能给予指导性建议,对于支部领办合作社章程制定、各村重大合同签订时给予法律审核,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利用各类民俗节日、重大节假日等时间节点,组织“一村一年一场戏”、鼓子秧歌文艺汇演等活动,吸引新村干部群众共同参与,拓宽村民“熟人圈”。
突出市场引导,探索新村“发展路径”
“我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新村融合后的资源优势和组织优势,以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抓手,开辟致富新路径。”据孙集镇党委书记万金洪介绍,镇党委连续3年将支部领办合作社促集体经济发展作为党委书记突破项目,全镇先后成立支部领办合作社49家,先后孵化出6家合作社发展典型案例、6名合作社致富典型人物,获评示范社13家,在申示范社15家,增加集体收入200余万元,带动群众增收130余万元。
推行土地流转入股创收。深挖新村土地潜力,整合资源,宣传发动群众以土地入股支部领办合作社,对集体经营确有困难的村,由合作社将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每亩收取服务费,实现创收。全镇28家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合作社,累计流转土地上万亩。
开展精致果蔬种植创收。由新村党支部领办果蔬种植合作社,整合原自然村特色农产品,通过村播带货的方式,打造线上线下销售双通道。如卢家河沟村西瓜专业种植合作社,种植西瓜和水果玉米,在线上直播中讲出“金童玉女”西瓜品牌故事,亩均创收2700元。
发展劳务经济创收。成立劳务合作社,向建筑工地、快递分拣点、园区输送劳动力,集体从中提取服务费,以就业服务带动群众致富、集体增收。如问王新村由问王、刘庵、韩牟、冯家四个村优化调整而成,4个村紧邻县城,区位优势明显,进城务工人员较多,群众思想较活跃,新村合作社通过发展劳务经济,单项创收2万余元。
孙集镇集兴土马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中。
实行托管服务创收。村党支部与农机主合作,以农机作价入股成立农机合作社,开展土地托管服务,既减少农机运营成本、群众生产成本,又增加集体收入。如古城子村、肖刘新村等6村农机合作社,托管服务可辐射33000亩土地。
鼓励党员带头,培育新村“发展先锋”
带头发家致富。新村融合后,各类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也给党员致富能手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亲密的交流平台。镇党委也通过举办培训、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引导党员带头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新村村民共同致富。比如:田湾陈村党支部书记秦学利牵头成立了学利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60户,主要发展哈密瓜大棚种植产业。合作社建有大棚30个,2021年销售收入突破百万元,年盈余突破30万元,让哈密瓜真正成为强村富民的“致富果”。
带头转型升级。推进新村产业融合,是为了聚要素增优势,最终走上农业现代化、规模化发展的道路。为尽快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新村产业融合的红利,镇党委邀请卓联致道产城空间规划研究院院长刘全勋来镇授课,研究制定激励政策制度。随着干部群众的思想不断解放,也涌现出了一批冲在产业转型升级一线的先锋模范。比如:刘店新村青年党员刘越放弃国企工作回乡创业,开创性地将“商河老粗布”传统手织土布工艺与现代人审美相结合,注册“泉城五彩”商标,带动新村30人就业,帮助打造本土主播5人。再比如:古城子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介华和孙集新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通过将个人及亲属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股权质押,分别筹集贷款80万、100万元,以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方式承建高标准大棚,助力现代高效园区建设。此外,支部领办合作社通过提供“物业式”服务,在果蔬收获季节将本村剩余劳动力向大棚输送,收取服务费,既解决新村就业难题,也成为集体经济增收新方向。
孙集镇古城子村党群服务中心航拍图。
“我们将从加强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积极引入金融扶持和推动国企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等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健全完善‘双引一带’工作机制,激活新村发展新动能,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万金洪表示,他们目标是,致力于打造一支敢于创新、富于开拓的村级班子队伍,加大金融机构对农村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政策、资金、资源、技术和人才等方面优势,增强村级班子办事创业信心和动力,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为农业农村发展种好“希望青苗”,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资金“活水”,持续带动村集体增收,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做出更大贡献。(本文照片均由孙集镇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