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山东实践之胶州:打造“生态范”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张信天、崔超、记者尹明波报道 近年来,山东青岛胶州市坚持党建引领,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全面践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积极探索“五个振兴”胶州路径,努力打造“生态范”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在山东省政府公布的2021年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化评价结果中,该市获 “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评价先进县。
坚持党建引领政治保障,构建统筹推进体制机制
强化升维思考顶层设计。注重做好乡村振兴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责任状,先后出台《胶州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及年度指导性意见和重点任务等一系列文件,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不断健全。目前,升级提出建设极具“生态范”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出台《建设极具“生态范”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行动方案》,推动构建农业开放发展新格局。
强化高效扁平顶格推进。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把手工程”推进。成立农业农村委员会,设立推进乡村振兴五个专班和六支攻坚队,协同作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目前,正在组建更加高效扁平的乡村振兴专班,打造“党建引领的组织生态、美丽宜居的自然生态、双向转化的产业生态、数字赋能的科创生态、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的“生态范”。
实施上位对标顶端提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充分发挥好考核导向作用,连续三年在青岛市级乡村振兴专项考核中名列前茅,其中2019年、2020年位列第一名,2019年、2021年分别是省考核“一等县”和“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目前,正对标浙江安吉,力争在国家战略平台运用、工作目标标准提升和集成改革创新上实现新突破。
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构建融合赋能全产业链
提档升级特色优势农业。勇担产粮大县责任,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夯实农业基本盘和压舱石作用。2021年实现小麦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三增”。持续发力“红黄黑白”特色农业,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向现代强势产业转型,不断延长拉升产业价值链。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胶州大白菜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动里岔黑猪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国宝里岔黑”的身价达到80元/斤;成功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山东半岛马铃薯产业功能聚集区。2020年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占比7.5%,较2019年增加0.9个百分点;2021年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占比9.8%,较2020年增加2.3个百分点。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拥有青岛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1家(其中国家级1家,山东省级14家)。聚力提升农产品加工业质效竞争力。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205家,营业收入达277.8亿元,增长30.1%。推动农产品加工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强化辣椒种子研发基地和辣椒加工出口集散地建设,辣椒产品出口量占全国的80%、世界的50%;大白菜种子占到全国同类种子销售量的1/7。胶州市被认定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融合赋能全产业链建设。统筹整合资源,梳理出以上合国际食品创新中心为链主的农产品加工研发产业链、以上合国际绿色农产品博览交易中心项目为链主的香辛料产业链、以利群智慧物流及供应链项目为链主的农产品物流产业链等8条产业链条,实行“建链、补链、强链、延链”,预计到2025年,规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
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提升美丽宜居品质
迭代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精细提升村容村貌,做好“三清一改”基本面的同时,向“微整治·精提升”和“整治断壁残垣”发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从“1+10+9+X”城乡污水处理体系开始逐步升级,2021-2023年将投入24亿元完成734个村生活污水和厕污一体化处理,打造全省乃至北方彻底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入户收集处理的胶州样板。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全国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工作,秸秆综合利用达到97%以上。2021年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2002年被评为“山东省生态文明强县”。
补齐短板推动均衡发展。出台十条鼓励西南三镇突破发展的政策,在产业集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提升民生保障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落实国家和省的产业强镇政策,建设高标准农田6万亩,每年实施1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加速实现道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地钱”等关键性要素优先向西南三镇倾斜。
多措并举构建善治乡村。一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119个新村书记、主任实现100%“一肩挑”,学历年龄“一升一降”。保障村干部待遇,平均每个新村组织经费105.7万元。二是深入推进乡风文明。以全国县级市第一名的成绩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推开“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县”工作,“五有”标准实践站所实现全覆盖,市级以上文明村镇达到90%。三是推动致富增收。增强村集体造血能力,新村年集体经济达50万元以上。拓宽增收渠道, 2020年获评“中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范例城市”,2021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0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