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驱动 智能化赋能核电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殷晓旭报道 2021碳达峰碳中和烟台论坛10月19—21日在山东省烟台市举行,10月20日举办的“高端装备制造分论坛”聚焦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下核电装备制造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与会嘉宾认为,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核电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加强新技术研发、新成果转化,以智能化数字化解决方案为抓手,将推动核电行业高质量发展。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我国在运核电站机组51台,总装机容量5327万千瓦。“核电具有平稳发电、限制条件较少、燃料消耗可控的优势,可以实现无间歇性零碳排放。”中核控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产品研发总监王冬指出,核电已成为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下,能源转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
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我国已跻身世界核电大国行列,但在核电装备制造、零部件技术研发、管理平台搭建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一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拥有380多个系统,5万多个外部接口,会有2万多人作业。随着在运机组增多,人力安排紧张,项目组织和工作效率问题凸显。”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设备研究所智能装备室主任赵阿朋指出,无论是从时间成本、质量安全,还是应急响应、退役维护方面考虑,当前核电项目都需要全面的智能化升级,且智能装备应用贯穿于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需求非常迫切。
中核苏阀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马瀛也举例指出,阀门是核电机组控制流体的关键设备,每台核电机组大约有3万多个阀门,伴随着核电智能化升级,阀门智能化改造也势在必行。他表示,目前国内从事阀门工作的企业有3000家左右,其中20多家拥有核安全领域的许可证。“但整体来看,我国企业技术层级较为落后,长期处于‘跟跑’状态,智能检修方面也存在差距。”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核电站生产运行过程中,也需警惕网络安全隐患。王冬指出,设施安全是核电站网络安全的重要目标,可以通过控制系统、电路板、芯片进行多层次纵深防御,同时借助嵌入式系统白名单技术等方式建立动态安全联动中心,有效进行安全防护。
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基于国产时空云平台,为核电行业提供SAAS服务,并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开展包括核电站规划选址、环境辐射监测、核事故应急处理、项目监管及维护等工作的公司。该公司副总经理刘东升表示,希望空间信息产业能为核电行业赋能,实现核电站信息智能化、控制智能化、维护智能化和安全智能化。
艾默生流体控制核电事业部高级总监王永先认为,中国已成全球第二大市场,该公司的阀门产品已应用在世界90%的核电站上,未来将把更多业务和产品技术转移到中国市场,从前端技术开发、生产到后端服务都将实现本地化。
与会嘉宾指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给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装备带来展示的广阔舞台,核电装备制造业也正迎来转型升级的契机。北京广利核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永滨、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资深专家赵建仓、上海中核八所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肖泽军、美国ALTEC国际公司亚太区负责人李华、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焊接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杨佳等嘉宾,进一步围绕核电数字化仪控系统、先进绿色再制造成套技术、飞轮储能系统、过滤材料、智能化焊接技术等内容分享了各自所在企业的研发进展和解决方案,并就当前核电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发展瓶颈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