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节约型经济有四大支柱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张洽棠
如何实现节约型经济,打造双循环格局?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表示,这需要主攻4个方向:数字经济再上台阶;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型;城市化2.0和低碳经济,这四大支柱是实现下一阶段节约型社会的主要经济动力。
一是数字经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们越来越习惯用远程数字化的形式召开会议,这本身也符合节约型社会和双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不少会议都可以用线上形式取代,省掉了出差、集聚等带来的碳排放和其他资源浪费,但却能给大家提供及时咨询和交流的虚拟舞台。数字经济不仅体现在商务和学术场合,在生活中也有体现,疫情发生以来,外出旅行人数显然比往年少了很多,譬如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旅行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将近三成,但是线上的文化娱乐、社交则更为流行,这个背后反映了消费者心态和行为模式的一些变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今年全球的空气质量特别好,蓝天白云,四季分明,这也反映了疫情后的数字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人与自然的关系反而更加和谐。
二是中国消费向服务业转型。疫情以来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是过去许多人满世界跑,在境外消费购买洋货的热情惊人,现如今随着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变化,中产阶级向往去海外高端消费的倾向日趋理性。与此同时,中国自身的服务消费企业也比较争气,美妆、时尚、文娱,国内自身产业链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研发的提升,从网红经济到社交媒体,通过创新和创意提升了本土企业的形象和吸引力。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人每年2万多亿元人民币的境外消费,可能会逐步转到国内高品质的文化、服务、娱乐类、深度体验类的消费上。
三是城市化进入下一阶段。城市化2.0,以都市圈城市化和数字城市相结合为特征,进一步对节约资源发挥重要作用。比如新基建加速推进,以5G网络、新医疗、智能电网、电动车充电桩为代表,而不是传统“铁公基”的重投资,这有助于在提升经济集聚效应的同时,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污染、安全隐忧等问题。智慧城市已经在控制疫情中显示出优势,各种超级应用里内嵌了像健康码这种大数据的功能,促进了疫情控制和消费复苏,也验证了城市越大,也可以管理得更为有效、便捷、安全。这也有利于发展下一阶段的都市圈城市化模式,而不像以往那样过于重视东中西部平衡发展,到处“撒胡椒面”式的小城镇化。
四是“十四五”规划中重点强调的绿色低碳经济。10年之内,碳排放量见峰值;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这都是非常强有力的目标。在下一个5年里,首先是煤电消费量在初次能源占比中要降低;其次,碳交易机制要启动;最后,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和对企业绩效的评估,越来越重视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碳排放、污染物的数据可能会纳入地方政府的关键绩效考核,而随着中国市场融入全球,外资加大配置中国资产,对于中国企业的ESG评估(环境保护,企业治理、社会责任)也将愈加重要。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非化石能源有望从目前只占整个能源比例的15%上升到2025年的20%左右,风电、光伏等能源产业继续显著发展,新能源汽车保持大力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