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潘晓娟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了积极成效,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工艺过程减排、超低排放改造进展超预期,为改善全国空气质量作出了贡献。”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近日表示,自2015年以来,我国粗钢产量逐年增长,总增幅约30%。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也超出预期,化解过剩产能、工艺过程减排、超低排放改造进展超预期。
刘炳江谈到,高质量实施超低排放改造,要力求“四真”:一是“企业领导真重视”。要把超低治理工程作为整体生产设备的组成部分同等考核、投入、运营、维护,不是作为“辅助设施”或“迎检设备”,技术人员应将企业超低排放改造真实情况报告给决策者,董事长和总经理要对各种技术各个参数倒背如流。二是“资金真投入”。坚决杜绝最低价中标,严禁“豆腐渣”环保工程。三是“实施真工程”。选择成熟适用的技术路线,选择有业绩、有信用的专业公司进行超低排放改造,避免走弯路。四是“管理水平真提升”。超低排放改造要重视全方面的提升,治理工程是“硬件”,管理水平是“软件”,只有“软硬件”都做好才能做到长期稳定超低排放。要做好评估监测,力求货真价实。
在刘炳江看来,钢铁企业是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的责任主体,要对评估监测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评估监测是企业自行监测的一部分,是自证达到超低排放的重要依据,是自我诊断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径。完成改造后,企业应邀请水平高能力强的专家和机构帮忙把关补漏。
刘炳江分析,未来,通过持续实施差异化管理以及对超低排放企业进行有效监管和长效监管,将进一步促进我国钢铁产业技术进步、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改造进度不同的钢铁企业可实施差别化电价、水价政策。目前,在山东、河南、河北等省已开始实施差别化电价、水价政策,江苏等省也正在研究制定。鼓励“先进”、鞭策“后进”,通过差异化管理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钢铁产业升级、技术进步、高质量发展。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就是推动钢铁行业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钢铁行业要有信心打造出全球最大的钢铁清洁生产体系。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介绍了全球绿色发展大趋势下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碳减排工作进展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并针对国家低碳发展和碳交易政策作出了解读。李高表示,钢铁行业是碳排放重要行业,也是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重点行业之一,建议我国钢铁行业提早谋划,明确碳减排目标任务,科学制定碳排放控制方案,加强培训和能力建设,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推动重大技术创新,以低碳发展为抓手推动钢铁行业加快提升、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