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引领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北方某钢铁厂。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潘晓娟
“近年来,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已经深入各个钢铁企业,甚至已经内化为中国钢铁企业和中国钢铁人的基本理念。”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执行会长何文波在日前举办的“2020(第十一届)中国钢铁节能减排论坛”上表示,与自然社会和谐友好是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低碳绿色发展是钢铁工业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当下,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一些钢铁企业在污染物治理设施应用和单位排放强度方面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涌现出首钢、安钢、太钢、新兴铸管等一批绿色花园式工厂、清洁生产环境友好型工厂。
2019年9月,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组织下,15家大型钢铁企业联合签署并共同发布《中国钢铁企业绿色发展宣言》。这是中国钢铁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这些钢铁企业的实践表明,通过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主动、积极作为,钢铁企业完全可以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完全可以实现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友好。
企业要痛下决心完成的结构性变革
钢铁行业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也仍然面临很多问题。何文波谈到,“比如,企业间节能环保水平参差不齐,科学规范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尚未形成;钢铁工业大生产本身和发展循环经济所蕴含的绿色价值,尚未得到正确评估和充分挖掘;在技术层面,全国实现超低排放尚缺乏经济可行的技术方案。如何破解上述这些难题,是钢铁行业未来应该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2019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对外发布《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意见》提出,对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加大税收、资金、价格、金融、环保等政策支持力度,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严格评价管理,强化监督执法。到2020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取得明显进展,力争60%左右产能完成改造,有序推进其他地区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到2025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全国力争80%以上产能完成改造。
“来自生态环境部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已有两百多家钢铁企业启动超低排放改造。坚持绿色发展、超低排放改造是中国钢铁工业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任重道远,需要企业痛下决心完成的结构性变革。”何文波分析说,全面超低排放改造是一个不断深化、动态发展的过程。钢铁企业唯有加大环保投入、选择可行工艺、把控施工质量、严格运维管理,实现环保污染防治设施硬件投入与持续高质量运维管理的软实力贯通,才能达到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的高质量落地。
创新赋能引领钢铁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钢铁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碳排放行业,碳减排是钢铁行业应对气候变化最重要的举措。从全球范围看,2019年,全球钢铁工业碳排放量约28亿吨/年,占全球能源系统排放量的8%左右,中国钢铁工业碳排放量贡献了全球钢铁碳排放总量的60%以上,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是我国碳排放量最高的制造业行业,也是碳减排的重中之重。
何文波分析认为,近年来,在全球最严格的钢铁环境保护标准倒逼下,我国已经掌握了部分世界领先的节能减排技术。“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全面落实钢铁行业超低排放,但是在钢铁超低排放改造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相关技术储备不足、现有技术投资运行成本高昂、忽视非常规污染物等问题。为此,钢铁行业要主动作为,在不断完善已有的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的同时,积极推进超低排放技术改造,在技术层面解决全面实现超低排放的整体方案。钢铁企业要围绕烟气治理、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节能降耗等重点领域自主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大力推进低碳冶金新技术的研发,拓展节能减排新途径,用科技创新促进钢铁企业节能环保水平实现均衡提高。
据了解,钢铁行业在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方面不断创新。目前,一些钢铁企业积极倡导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等,协同促进钢铁与各个行业发展合作关系。部分钢铁企业开发了LCA(生命周期评价)环境决策模型和数据分析平台,引导并协同下游用钢产业进行绿色消费,以全生命周期理念体现钢企对全社会节能减排做出的贡献。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专门成立了一个生命周期评价研究中心,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与此同时,也要充分挖掘和正确评估钢铁工业大生产本身和发展循环经济所蕴含的绿色价值。
何文波表示,未来一个阶段,钢铁行业将面临从碳排放强度的“相对约束”到碳排放总量的“绝对约束”,同时还可能面临来自“碳经济”的更多国际挑战,加快低碳转型势在必行。他建议,钢铁行业要加快做好行业低碳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完善碳排放管理支撑体系建设,用碳排放管理的抓手有效推动化解过剩产能、电炉短流程炼钢、先进低碳技术研发等工作的开展,让低碳转型真正成为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引擎。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绿色低碳已经成为钢铁行业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