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山东省金融运行整体呈现“四个新”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高杨报道 记者从1月25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1年,全省金融系统聚焦金融工作三大任务,突出金融供给与需求管理双向协同发力,统筹抓好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全省金融运行整体呈现“四个新”。
金融供给总量实现新跨越。全年全省社会融资规模突破17万亿元,达到17.24万亿元,同比增长13.17%,高于全国2.87个百分点,连续3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保持基本匹配。全省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突破13万亿元、1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25%、13.44%。全省新增上市公司37家,创近十年新高,上市公司总数达到371家。其中,新增沪深上市公司33家;北交所累计上市公司达7家,位居全国第4位。全省股票、债券两项直接融资合计8957.48亿元,同比增长14.86%。全省保险业累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340.4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8%;赔付支出1140.31亿元,同比增长14.04%。全省金融业增加值接近5000亿元,达到4938.59亿元,比上年增加416.29亿元,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资源配置效力实现新提升。 一是金融助推动能转换成效明显增强。印发实施《山东省“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山东省现代金融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突破行动计划(2021-2022)》,发挥政策集成和部门协同效应,金融资源配置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提升。省政府与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等银行机构总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强政策扶持和服务创新,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向绿色、科创、制造业等领域。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投向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26.1%。截至2021年末,全省绿色贷款余额7979.2亿元,同比增长48.7%。在新增37家上市公司中,代表新动能、高科技的上市公司占比超过7成,这充分体现了山东省经济转型和动能转换的成效。二是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成果明显提升。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精准定向,首贷培植、银税互动、无还本续贷、应急转贷、应收账款融资等政策措施持续发力。截至2021年末,全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1064亿元,同比增长35.4%,比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高出21.9个百分点;12月末,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分别下降10个BP、8个BP。三是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力度明显加大。联合10部门印发《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指导意见》。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制度试点范围扩大至52个县(市、区)。截至2021年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32361.09亿元,同比增长9.4%;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56.43亿元,同比增长27.96%。山东省农商行系统支农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发挥,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为8620.15亿元,较年初增长591.43亿元。省农担公司主要指标均居全国省级农担机构首位,全年新增担保额530亿元,同比增长1.04倍。县域数字化金融项目累计为162.33万户涉农主体发放贷款近1800亿元。围绕金融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海洋强省、军民融合等重大发展战略,研究推出系列政策措施,政策聚合和资源集聚效应持续显现,政策红利进一步释放。
地方金融改革实现新突破。一是区域金融改革力度加大。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落户济南。2021年11月25日,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等8部委批复《山东省济南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这是全国首个以科创金融为主题的金改试验区。总体目标是,争取用5 年左右时间,试验区基本形成体系健全、结构合理、服务高效、配套完善、保障有力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完善覆盖科技创新全周期的金融生态链,科技创新支持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方案批复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试验区建设提出明确要求。目前试验区建设实施意见、行动方案等正陆续出台实施,紧锣密鼓推进。临沂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展开,在推动农村金融服务下沉、健全完善抵押担保体系、创新丰富金融产品、搭建金融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等方面积极探索路径机制,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青岛市财富管理中心建设成效明显,在机构引进、产品创新、市场开放、人才汇聚等方面成果突出,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青岛市位居第38位,较2020年同期提升9个位次。威海市争创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工作有序推进。二是金融辅导力度加大。把金融辅导作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链接钮带,健全分层管理、需求对接、评价评估等工作机制,开展金融辅导扩面攻坚行动,优化升级金融辅导服务载体,金融辅导服务质效明显提升。截至2021年末,为28768家解决融资需求6933.68亿元,其中民营、中小微企业占比80%以上。
与金融辅导体系相衔接,在16个市的16个园区、21个乡镇创新开展“金融管家”试点,济南平阴、临沂郯城等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务模式。三是机构引进培育和金融开放力度加大。恒丰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山东省信用增进公司完成组建,山东港信期货开业运营。推动设立山东省首家飞机租赁SPV公司和首批2家船舶租赁SPV公司,填补全省融资租赁领域空白。国家金融业密码应用研究中心、绿色金融研究院揭牌成立,山东省2家区域性股权市场均获批中国证监会区块链建设试点。省内首单可持续挂钩债券、碳中和债券落地济南,省内首批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基金落户青岛;济青烟三个自贸片区均已设立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企业。四是金融营商环境建设力度加大。深化金融领域“放管服”改革,强化地方金融领域法治建设,制定加强地方金融组织事中事后监管的政策措施,修订地方金融监管系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在全国率先开展小额贷款公司统一借款票据相关监管工作。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暨地方征信平台上线运营,金融领域数字化应用和政务数据共享共用实现突破,为改善金融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建立完善金融领域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实施银行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评价办法,将普惠金融、推动上市、风险防控等指标纳入各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整合金融人才引育留用政策,出台《齐鲁金融人才工程选拔管理办法》,引导金融机构更好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金融风险防控取得新成效。一是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连续三年“双降”。持续加强大企业流动性、地方法人机构及债券兑付等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防控工作,加大不良贷款压降力度。2021年末,全省不良贷款余额1489.75亿元,比年初减少496.43亿元;不良贷款率1.34%,比年初下降0.69个百分点。二是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得到有效遏制。组织开展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互联网金融整治等专项行动,保持对非法集资严打高压态势。山东省非法集资刑事立案数和涉及金额数持续下降,连续两年在全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平安建设考评中位列一档,得分满分。三是“金安工程”监测预警作用进一步凸显。持续深化“金安工程”建设,“金安工程”建成全国首个金融领域集5大风险监测预警为一体的金融风险防控监测大数据平台,对金融风险监测实行“关口前移、源头防控”,监测企业扩展到210万余家,向有关方面推送预警及关注信息5000余条。
据悉,下步,山东省金融业将紧紧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按照“六个一”发展思路,突出“六个更加注重”策略方法,聚焦“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进一步抓好中央金融政策在山东落实落地,着力在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防控金融风险上下功夫、求突破、见实效,努力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