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海外投资:有效防风险,抓住新商机
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建造的肯尼亚蒙内铁路。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杨虹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金融市场动荡,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受疫情影响,全球投资大幅下滑,投资环境恶化。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发布的报告预测,2020年全球直接投资与2019年相比将下降40%。自2005年以来首次降到1万亿美元以下。疫情在全球蔓延,对“走出去”企业的境外项目生产建设造成了影响,制约了人员往来、物资供应和资金运转,对外投资合作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面对严峻复杂形势,在2020服贸会期间举办的中国国际经济合作“走出去”高峰论坛上,与会嘉宾建议,要争取广泛的支持,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注意防范政治安全,金融等领域的各类风险,并做好相关预案工作。为应对经济衰退,各国陆续出台经济刺激计划,全球范围内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需求大幅度增加。企业应把握境外新商机,更好地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积极寻找和把握市场机会,深化国际合作。
用好应对疫情政策措施,稳妥推进境外项目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1~7月份,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236.5亿元人民币(折合602.8亿美元),同比下降2.1%。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8556.7亿元人民币(折合1217.5亿美元),同比增长4.3%;完成营业额4912.6亿元人民币(折合699亿美元),同比下降10.5%。
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一级巡视员李洪伟在2020年中国国际经济合作“走出去”高峰论坛上表示,当前对外投资合作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一些国家疫情出现反弹,全球经济严重衰退,国际需求不足。在看到风险的同时也要看到危机中蕴藏的新机遇,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应稳妥推进对外投资合作,李洪伟为“走出去”企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持之以恒抓好常态化防控。密切关注东道国疫情变化,健全防控机制,抓细各项工作。严格按照国内疫情防控要求和东道国的有关规定,强化境外企业项目人员的疫情防控,妥善处置感染事件,本着同舟共济理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支持东道国抗疫。
二是稳妥推进境外项目。对于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问题,积极主动与东道国政府及业主沟通协调,加强协调配合,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推动项目生产建设。
三是用好应对疫情政策措施。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企业要用好政策,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响。
四是把握境外新商机。在危机中遇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更好地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不断深化国际合作。
五是有效防范风险。用好对外投资联络服务平台、双边投资合作组织等平台机制,依法合规经营,加强风险防范。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有关重点项目
李洪伟介绍,“境外项目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有关重点项目保持稳定发展,比最初疫情发生时的预测要好很多。”
今年前7个月,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5.03万亿元,占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比重进一步提升;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02.7亿美元,同比增长28.9%;中欧班列累计开行6354列,同比增长41%,为保障新冠肺炎疫情下物流畅通和物资供应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一环,中亚地区仍然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市场,对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居高不下,我国企业对中亚各国全行业直接投资同比增长23.5%。完成工程承包营业额40.1亿美元,同比增长52.8%。“这些地区能源、矿产、木材等资源丰富,在维护供应链、产业链方面与我国有共同的需求,各国都在调整模式,与我国形成优势互补。”商务部欧亚司副司长刘雪松表示。
刘雪松介绍,今年上半年,中欧班列开启超过5000列,同比增长36%,对稳定中欧间国际供应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企业可以通过境外经贸合作区,将境外种植的农产品、加工的半成品搭载中欧班列运回国内,也可以与沿线国家开展物流、海外仓储等投资合作。
另外,亚洲国家隶属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正成为投资者眼中的热土。随着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整合以及投资者多元化布局的需求不断上升,更多中低端商品生产正在转向东南亚。近年来,东南亚、南亚吸收外资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制造业、电力、房地产成为吸收外资的主要领域。业内人士表示,我国推进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亚洲周边国家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我国经济联系密切,有望成为我国新发展格局的有利补充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