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金融是解决“融资难”和“投资难”的一个有效途径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潘晓娟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CF40(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黄益平在“CF40·孙冶方悦读会”上表示,人工智能和金融行业的融合正处于起步阶段,伴随着前沿数字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由此推动智能金融在普惠金融方面大有可为,有望助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居民投资难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数字金融的发展催生了很多新产品、新业态、新流程。智能金融能为我们解决什么问题?黄益平表示,智能金融指的是人工智能和金融业态的融合,智能金融自产生以来通过不断创新,每一次创新肯定是要解决好一个问题。直观来看,智能金融能够帮助人们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是能够降低成本。比如,在西部地区为农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过去传统的做法是要把分行一家一家开过去,还需要很多的信贷员、业务员去提供服务,但这种方式成本比较高,对金融机构来说有难度。而智能金融是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可以部分解决这样的问题。大数据平台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长尾效应,平台建立起之后所获得的客户边际成本其实是很低的,解决了成本的问题。第二是解决规模的问题。目前,国内新型的互联网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克服了过去普惠金融发展所遇到的关于规模的问题,国内几家新型的互联网银行在去年做到了可以发放1000万笔左右的贷款,这在传统金融机构的框架下其实是很难想象的。第三是过去没法准入的,现在变得可以准入。比如,在传统金融里的有一种所谓的“信用白户”,它没有信用历史,也没有更多的财务数据,更没有抵押资产,这使得传统的金融机构很难为其提供服务。但是,智能金融有可能在这方面实现一个突破,使在传统金融部门很难获得准入的这样一些客户得到金融机构的服务。
“2005年以来,世界各国都在想方设法解决普惠金融的问题。发展普惠金融,就是要为一些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各国都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客观地讲,小微企业融资难和低收入群体融资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黄益平表示,在新的技术工具支持下,普惠金融发展不再是一个梦想。依靠稳健的人工智能,包括广泛的大数据、云计算等与金融业的融合,将使普惠金融成为可能。黄益平坦言,期待智能金融在两方面有比较大的突破,概括起来,一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二是居民投资难的问题。
对于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利用大数据平台加上大数据风控可以为其提供很好的融资服务,同时还可以把不良率控制在一定水平。大数据平台可以对信贷服务提供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实时监测企业的经营状况等;另一方面是用大数据来进行信用风险评估,预测企业未来的还款能力和商业前景等。
“其实,在解决居民投资难的问题上,解决方案很少。过去,居民把钱主要投向银行存款和房地产。”黄益平分析,将来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会让居民的一部分储蓄投资到资本市场上,实现一举两得目标:一方面,能够支持资本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为居民提供稳健的投资渠道。很多居民对资本市场的投资热情很高,但是还需要仔细考量自身承担风险的能力。也许,智能投顾会是一个解决的方向,即把过去在传统金融机构里类似于私人银行这种投资顾问的服务,通过智能投顾延伸到居民的投资决策中,这将是一个革命性的改变。
“我国金融体系的特点,就是体系规模非常大,但是不完全不充分的问题很突出,有一部分企业和个人没有获得很好的金融服务。”黄益平强调,智能金融做得好,可以有效解决这些融资难和投资难的问题。发展智能金融能够让我们与其他国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不断往前走,当然在监管上也需要跟进好的政策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