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碳减污扩绿” 济宁筑牢绿色低碳发展生态屏障
中国发展网 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先立后破,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准确把握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减碳与发展的新路径。
创新驱动“降碳”
构建“传统产业低碳化、新兴产业集群化”经济增长新模式。
一是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推进实施2023年第一批全市攀登企业及其他工业企业实施项目1096个,171个项目纳入省重点技改项目导向目录、数量居全省第1位。
二是深入推进节能降耗。科学开展能源消费结构综合评价,积极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实施节能减煤技术改造,省定济宁市2021-2022年单位GDP能耗下降任务6.1%,济宁市两年累计下降11.81%,好于“十四五”省定济宁市激励目标进度5.57个百分点。
三是加快扶持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909家。宁德时代新能源电池、小松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山能智慧制造产业园等一批过百亿重大产业项目签约落地。
突出重点“减污”
形成“精准高效”的大气污染防治模式。
一是加快实施工业企业提标升级,全面推进玻璃行业、铸造行业升级为清洁能源。在全省率先制定了水泥、焦化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评价体系。
二是实施夏秋季臭氧污染防治攻坚,聚焦重点时段、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全面实施工业源、生活源、移动源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实施科学溯源四步法,2023年以来,累计现场抽查有机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企业108家,检查在营加油站350家次,复核问题309个,全市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水平大幅提升。
生态保护固碳“扩绿”
构建“增加生态系统碳汇、提升生态系统韧性”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一方面,生态价值转换为降碳和经济发展优势。2022年8月,济宁市政府与中国林学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打造全省首个国家级标准的碳汇造林开发项目-尼山区域碳汇造林项目,项目达产后,每年减排约4至6万吨二氧化碳,全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国土科学绿化示范样板。
另一方面,推进“湿地+自然生态”“湿地+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邹城市太平国家湿地公园、鱼台县杞柳种植、微山湖乌鳢生态养殖等一批湿地品牌。2022年,济宁市作为全国7个城市之一、全省唯一荣获“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发挥优势助力“增长”
打造“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利用”的示范基地。
一是提质升级发展“光伏+”工程。重点深耕“光伏+塌陷地治理”基地,大力推动鲁西南(济宁)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建设。时代永福1.1GW光伏发电项目成功获批国家第三批风电光伏大基地项目。
二是多元拓展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新建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全部按照热电联产集中取暖规划建设。规范推进地热能利用,重点推动鱼台县开展地热供暖(制冷)示范项目建设。
三是打造综合智慧能源示范区。重点建设济宁海螺工业园区“零外购电”综合智慧能源示范园区项目,打造成为行业标杆。
市场激励绿色“低碳”
建立“资源集聚、统一运营”的碳资产管理运营体系。
成立全省首家市级国有碳资产管理平台公司—山东绿碳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全市创新驱动引领示范平台、碳资产运营载体,承接上级政策、资金和项目,统筹全市碳资产开发、管理和利用等工作。目前,绿碳科技公司已与上海、北京、武汉、广州、四川、天津等碳排放权交易所建立合作关系,探索进入全国和地方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并率先完成了省内首笔市属平台万吨级国家核证减排(CCER)指标收储。与国家电网山东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中林集团商定八个方面的一揽子碳资产管理运营方案。与国家电投碳资产管理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全市构建全域统筹的碳资产管理机制和平台提供坚实的技术指标支撑。
下一步,济宁将紧抓“双碳”机遇,下好先手棋,主动探索“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的新路径,让绿色发展低碳成为济宁的“金名片”。(济宁市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