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效亮:如何选择数据治理平台?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 尹明波
段效亮,中国企业数据治理联盟秘书长,国际数据管理协会会员,中翰软件创始人之一。作为国内数据治理领域资深咨询专家,段效亮拥有15年以上IT行业从业经验,12年以上数据管理咨询、平台实施、数据保养等实战经验,参与并主持中国中铁、国家核电、天保控股、青钢集团、康尼集团等几十家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的数据治理项目。他领衔的中翰软件,从2012年初开始联合已经实施主数据平台的相关企业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最终提出“主数据中心”的概念和主数据动态问题的解决方案。
段效亮还独创国内及数据治理行业内多个第一:国内首推主数据管理平台、企业数据治理平台,物资数据清洗,静态数据中心管理 ,数据协同维护管理,数据多编码体系管理,数据规划管理,数据保养等理念和方案。
“近年来,随着企业信息化的逐步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强势逼近,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启了数据治理的工作进程,企业中数据包括静态数据和交易数据两种,由于交易数据依附于静态数据存在,所以我们所说的数据治理通常指的是静态数据的治理。”段效亮表示,根据中国企业数据治理联盟的定义,静态数据指的是描述业务实体对象的多维度信息(包括主数据、元数据、静态私有数据等),也可以理解为360°描述业务实体对象的相对静态的数据档案信息。
段效亮认为,数据治理工作包括数据环境治理、数据质量治理两部分(如图)。数据环境治理包括:实现数据标准化建模,成立数据管理组织,制定数据管理制度,搭建数据生产流程,规范数据质量、安全和交换服务标准等。数据质量治理包括:历史数据质量治理、数据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和数据生成后的日常监测、分析、处理。要实现以上三个层面的数据质量控制,通过人工或者传统的业务系统已经被充分证明是无法实现的,因此需要搭建专业的数据治理平台,以便于数据环境体系能够全面的实现系统化落地、执行。
那么,目前国内主流的数据治理平台有哪些呢?段效亮分析,目前国内市场主流的数据治理平台有主数据管理平台(MDM)、企业数据治理平台(EDG)、主数据治理平台(MDG)、编码管理系统等。从平台厂商地域分为国内和国外,从平台侧重数据范围分为主数据、编码数据和静态数据,从平台来源分为物资编码管理系统(大部分国内厂商)、客户主数据治理系统(主要是国外厂商)、PDM/PLM系统(部分国外和部分国内厂商)。
面对以上各种工具平台,段效亮建议,首先要根据数据治理的范围、程度划分数据治理层级,并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数据治理平台的选择:为什么进行数据治理?数据治理想要达到什么目标(治理范围、程度)? 数据治理需要防范什么?
在段效亮看来,虽然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集团逐步实施了标准的主数据管理平台,但让人意外的是2015年初开始逐渐出现了不少的失败案例,究其原因有五:一是 业务系统的不断变化(新增或者变更)导致的主数据模型、管理制度、流程等的频繁变化,增加后期运维难度;二是只管理共享信息已经无法满足越来越复杂的业务过程,需要全视角(多组织、多系统、多维度)维护、存储和查询数据的全面信息;三是主数据管理平台实施后,普通业务人员直接参与数据标准化的日常管理,数据管理知识的缺失造成操作过程中的各种错误持续发生(如类别选错了);四是数据标准化项目后,运维管理人员无法延续数据标准的制定思路,无法快速拓展、完善数据管理体系;五是标准主数据管理平台实施后,数据质量问题再次出现,并且逐渐积累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