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热入济” 济南逐“绿”向“智”暖万家
中国发展网讯 数九寒天,齐鲁大地迎来了一年之中最冷的时节。但是,天寒地冻,挡不住建设者的只争朝夕:投资超过百亿、长度超过130公里的“聊热入济”工程,正在横跨聊城、德州、济南的六个区县,向省会主城区加速进发。
这是一项践行使命担当的工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聊热入济”,是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济南都市圈发展战略落地实施的重要工程,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的具体行动。
这是一项绿色数智融合的工程。山东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体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以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为引领,持续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聊热入济”,身负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多项职责,更是数字化、智能化赋能融合的重要体现。
这是一项暖民心惠万家的工程。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作为重大民生保障工程,“聊热入济”连续两年被列入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党委政府的应尽之责,也是国有企业的重要责任。济南能源集团所属热力集团以“项目提升年”为总牵引,干字当头、只争朝夕,深入实施“聊热入济”等重大民生工程,为济南主城区新增1亿平方米供热能力,让民生温度更加可感可及。
只争朝夕,“全国之最”工程穿越黄河
隆冬时节,位于济南市长清区燕王村北的“聊热入济”南线穿黄盾构施工现场,机器轰鸣,车辆穿梭,600多吨重的盾构机正在地下53米处,以每分钟5厘米的速度向前掘进。目前,总长度4500米的穿黄隧道已“潜行”近1600米。
“聊热入济”,是将聊城茌平信发集团的电厂余热通过长输管网引入济南,分南、北两线实施。其中,南线工程铺设直径1.4米的管道40余公里,北线工程建设直径1.6米的管道90余公里,也是全国最长、管径最大、供热能力最强的长输供热管道。
项目建设昼夜不舍、只争朝夕!
作为重大工程节点,南线穿黄隧道盾构施工工期短、距离长、坡度大、地层黏、空间小、风险高。按照工期进度,每月需要掘进450米。而黄河两岸以粉质黏土地层为主,细颗粒含量高达60%,刀盘容易结泥饼、滞排,在50多米的地下,隧洞水压高达4.5bar,施工难度极大。
塔吊林立,火花四溅……在济南起步区崔寨邢渡村外,北线穿黄隧道的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地下28.6米的始发井内拼装盾构机,直径7.7米的刀盘即将下井。完成拼装、调试后,即向黄河对岸掘进施工,全长大约2100米,预计6个月实现贯通。届时从聊城茌平电厂来的热源将在这里下穿黄河,抵达历城区华山街道接入济南供热主管网。
黄河对岸的德州市齐河县,也开始铺设管线。重点工程得到了沿线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手续办理、土地征用等方面积极协调。这一民生项目正加速推进,力争早日建成达效。
向着同一个目标疾驰而进,济南、聊城、德州三市凝合力办好这件民生大事。
“破圈”突围,特大城市下好绿色低碳棋局
作为实有人口过千万的特大城市,济南面临着冬季取暖需求不断增长和绿色低碳发展要求不断提高的难题。在需求侧,由于城市规模持续扩大,城市人口和建筑面积不断增加,再加上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用热需求持续攀升;在供给侧,热源建设受土地紧张、环保标准等多种因素制约,城市周边热源资源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热需求。
冬季采暖一头连着蓝天白云,一头连着民生冷暖。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大的供热缺口如何破解?
坚持用户思维、有解思维、底线思维,“破圈”突围!
基于热源传输效率和成本效益考虑,传统意义上的供热半径,通常被定义在20公里以内。因此,热源多布局在城市附近,有的供暖锅炉甚至就设在居民小区旁。
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有序推动低效小煤电机组关停并转,济南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部署要求,寻找新的可靠热源迫在眉睫。
打开眼界、放眼环视,济南及周边的火电机组、钢铁厂、化工厂等余热非常充裕,100公里半径内可实现热源供需平衡。破题的关键在于长距离、低成本输热,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热源。
济南能源集团所属热力集团早年就探索利用章丘的工业余热,采取“换热不换水”技术,获取存量热源“西输”40公里,为东部主城区居民供热。2023年实施“石热入济”工程,将80公里外泰安肥城石横电厂的余热调入济南,2024-2025采暖季全面达产,西部城区3000万平方米建筑有了稳定热源。
长距离余热供暖作为一种新型供热方式,在济南逐步蹚出一条新路径。
正在施工的“聊热入济”项目计划于2025-2026采暖季投用,再增加大约1亿平方米供热能力,为济南都市圈乃至全省跨区域能源合作探索路径、提供样板。
外部的存量余热得到了循环利用,寸土寸金的城区避免了重复建设,不仅节约土地资源和投资成本,而且减少了碳排放和空气污染,逐步实现无煤化。
得益于远距离供热的实现,济南中心城区的明湖热电厂、东新热电厂等正在陆续“退役”,拆除后腾笼换鸟,完善城市配套,提高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
始终有一种创新开拓精神,在破解难题中一举双赢甚至多赢,是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应当有的态度!
数智融合,面向未来领风气之先
2025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聚力深化数字赋能,推动数字济南建设全面提升。数字化,是济南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方向之一。
提升长距离供热水平,关键在强化数字赋能、深化数智融合上下功夫。济南能源集团所属热力集团大力实施数字化转型,推动精细化、智能化管理——
借助全国供热行业首个全产业ERP系统,集成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了一个从热源、管网、换热站、楼宇到终端用户的综合数字化供热指挥调度平台。
“聊热入济”项目部署垂起固定翼无人机机库,搭载光电吊舱载荷,在工程建设期间全线巡检;采用自动焊接技术,提高施工效率和焊接质量,并替代人工在基坑作业更加安全;创新应用清扫球清洁管道,替代传统的冲洗技术,省去了注水、冲洗、泄水等复杂工序;使用CCTV管道机器人巡检管道,可以安全快速地对管道内部进行高清检测;应用分布式光纤管网监测系统,有效监测长输管道的泄漏和振动,守护管网安全。
自主研发全国首个供暖管家手持一体机,实现快速响应用户需求,以数字化、智能化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无人机厘米级精准定位、实时感知,通过5G网络实时反馈至平台,对漏点第一时间进行抢修。
目前,济南能源集团所属热力集团成功实施了“热源、管网、换热站、楼宇、用户”五级智能调控。同时,充分利用无人机、传感器、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对供热系统的全方位、全天候监控。无人值守的换热站每2分钟上传一次数据,借助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自控管网平衡,确保了供热系统的稳定运行。
“智慧供热大脑系统”作为这一转型的核心成果,荣获了国家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济南市综合试点典型案例一等奖。
1月17日,济南市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2025年20项民生实事项目。其中一项,便是“更新改造供热设施,织牢织密‘供热一张网’”。
在数字化引领下,济南能源集团所属热力集团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大温差是长距离余热供暖核心技术之一,结合“外热入济”,济南将同步配套新建20座综合能源站、改造350公里城区管网和1000座大温差换热站,打通城区管网输送瓶颈,完善城市管网设施布局,提升长距离输热供热能力。更新,正在不断提升济南供热能力水平!
2025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加快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的关键一年。济南能源集团所属热力集团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按照济南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聚焦“项目提升年”目标任务,深入践行“为生态更文明、让生活更美好”的使命,发扬“一张网、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的企业精神,全力提升主业支撑力、创新驱动力、改革牵引力,不断提高供热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潮正岸阔催人进,风劲扬帆正当时。待到“聊热入济”投用的2025-2026采暖季,济南这座城市一定格外温暖!(文、图:济南能源集团热力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