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个“水热同产同送”技术示范工程在山东海阳投运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殷晓旭报道 “清甜、透彻,水质绵软”,这是记者在海阳核电喝到的由海阳核电水热同传试点工程产出的淡化海水。5月11日,由国家电投山东核电与清华大学联合建设的“水热同产同送”技术示范工程在山东海阳投运,该工程属于世界首创,首次实现了在“零碳”供热的同时“零能耗”制水。
记者了解到,“水热同产同送”技术依托海阳核电已有的海水淡化工程及供热设施,通过抽取海阳核电机组的蒸汽,驱动水热同产装置,将海水直接变成95℃的高温高品质淡水,首次实现了源侧的水、热同步产出与供给。该示范工程属于世界首创,通过对核能进行先发电、后制水、再供暖的三级高效利用,供能面积1万㎡,每日可提供饮用水120吨,首次实现了在“零碳”供热的同时“零能耗”制水。
核能作为清洁能源,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板块。近年来,山东坚持把发展核能作为实现“三个三分之一”能源结构调整目标的重要举措,奋力抢占三代及以上核电技术高地,加快推进核能综合利用,取得山东核能发电“零突破”、全国首个“核电抽汽供热商用项目”、世界首个“水热同传”实践工程等多个第一,为全省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核级” 动力。
据山东核电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放介绍,海阳核电水热同产同送技术示范工程利用海阳核电机组的抽汽和余热驱动水热同产设备,通过多级闪蒸、多效蒸馏工艺,每小时生产5吨满足饮用水标准的95℃高品质淡水,再通过一根管道输送到用户侧,并在此进行水热分离,热量进入热力系统,放热后的水进入供水系统使用。
水热同产同送技术整合实现了传统单独产热供热、单独制水供水两套系统的功能,降低了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提高了能源及设施利用率,同时该技术的应用场景也很广泛,既能应用于具有大体量清洁热源的核电基地,也可应用于具有可利用余热的滨海电厂及其他设施,也可通过小型化分布式应用于工业园区或居民社区,随着规模扩大及应用推广,经济性将有望不断提高。
据测算,一座百万千瓦的核电机组在完成发电“主业”的情况下,采用水热同产同送技术供热供水,一个供暖季在为3000万㎡居民“零碳”供热的同时,可“零能耗”生产高品质淡水3000万吨,为同步解决我国北方城市清洁取暖和淡水需求等民生问题开辟了新路径,为世界“零碳”供热和“零能耗”制水提供了中国方案。
目前,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开展海阳等核能综合利用示范”。据山东省能源局负责人介绍,山东投运的“水热同产同送”科技示范工程,开创‘零碳’供热新时代,拓展热法海水淡化技术新应用,提高了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全国加速核能综合利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实现提供重要借鉴。
下一步,山东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核能建设部署要求,依托海阳、荣成等大型核电基地,加快“水热同产同送”先进技术推广应用,为后续向青烟威地区长距离供热供水做好技术验证和经验积累。同时,持续放大“核电+”效应,加快推进“核风光氢储一体化”能源体系建设,为山东能源绿色转型提供坚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