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本调查70周年看山东”之二:农本调查融入济宁乡村振兴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贺莹、陶学佳、记者尹明波报道 当前,美丽中国新图景正徐徐展开,画卷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乡村振兴篇,美丽蝶变的村庄,展现新姿的沃野,蒸蒸日上的生活,越来越让人们直观感受到新时代乡亲们不断提升的幸福感。在孔孟之乡——山东济宁这片大地上,活跃着一群农本人:他们全身心投入其中,把汗水挥洒在田间地头上,挥洒在落日余晖中,为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让画卷更加生动、诗意盎然。
调查研究,摸清农本调查“家底”。2018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确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济宁农本人立刻行动起来,对全市种植业调查点现状进行梳理。济宁市发展改革委迅速组织力量深入田间地头,实地了解全市各粮食主产区种植情况,与不同规模的种植户进行了交流,并特别选取了在规模化种植方面更有代表性和发言权、连续多年被山东省农民合作社发展部门联席会议评为省级示范社的济宁市任城区农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对接。通过走访调研,不仅搞清楚了本地规模化种植的发展情况,也更详细地了解了规模户与一般户在种植成本和收益上的差异。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质量,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该委组织全市农本工作人员召开研讨会。研讨会认为,很多调查户已经承担了几十年的调查任务,一直勤勤恳恳、认认真真,为本市农本调查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但调查户老龄化严重,种植面积小,机械化、科学化水平较低的问题也很突出,与本市正在大力推进的加快土地流转、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政策不相符,也不能充分发挥农本调查点多面广、面向农村、贴近基层、联系群众的独特优势。
及时行动,优化调查户布局。数据的准确性是调查的生命线,而农产品成本调查户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农产品成本调查数据准确性。基于上述调研及研讨会得出的结论,2019年济宁市发展改革委决定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乘势而为,重新调整调查户并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他们认真调查,反复对比,既将平常积累的数据与有关部门调查的情况对比,又把调查户的情况与当地其他农户的情况对比;既考虑调查户年龄、文化层次、种植面积、流转地占比,又考虑当地该调查品种的整体种植情况,经反复推敲后确定各县(市、区)规模户调查点占比,对全市调查点进行了两年的调整。经过此次调整,济宁市7个调查县的85名调查户平均年龄由原来的60岁左右降低到40岁左右,总体文化水平由原来的小学程度提升为大专程度,70、80后成为调查主体,其中还有“齐鲁乡村之星”、济宁市“科普工作先进个人”杨志军等这样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调查户素质的大幅提升,成为确保调查原始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准确性的法宝。
济宁市为调整后的农产品成本调查户颁发牌匾和证书。
精心部署,为农本数据按上“双保险”。农产品成本调查数据的质量,关系到国家决策、关系到三农发展、关系到乡村振兴。为切实提高农本调查工作整体水平,济宁农本人给数据质量加上“双保险”。自2020年起,该市每年上半年组织各级农调工作人员参加调查培训会,不仅培训统计、会计、计算机等专业知识,还着力提升文字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确保农本人能紧密结合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走势等成本因素,深入分析影响农产品成本变化的原因,认真研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对策方法,为政府及有关涉农部门正确决策提供参考。针对调查户,他们坚持执行到点指导制度化,定期到点检查指导工作,通过耐心地反复讲解各项指标的涵义、计算办法和分摊方法等内容,使各农调户全面了解掌握了原始资料登记的重要性,保证登记数据的准确性。同时,想方设法调动农调户的记账积极性,按时足额发放补贴,尽量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上的一些实际问题,确保数据质量。
探索创新,充分发挥农本工作“服务功能”。济宁农本人致力于将“死数据”变成“活材料”再变成“好建议”,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科学安排生产,为三农发展提出有理有据的意见及建议,切实为农民增产、增收服务。他们坚持以信息为导向,与价格监测机构形成联动,定期向农户发布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信息,及时将调查数据资料情况和分析研究报告向农调户反馈,引导他们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经济收入,并为“定单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行性论证。在帮助农户同时,他们还注重及时把农村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以及政府对农村农业政策的落实情况向上级反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化建议,服务政府宏观经济决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以及农民增产增收。
济宁农本人用勤劳、敬业、热情在普通岗位上谱写了助农增收致富新篇章,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济宁市发展改革委也被山东省推荐评选为2019-2021年度全国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