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推动人口自由流动,服务城乡融合发展
中国发展网讯 山东省滨州市始终以不断完善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聚力实施“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逐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移制度,以沿黄地区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抓手,推进黄河流域滨州段城乡融合建设高质量发展。
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抓手
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取消不必要的前置条件和附加限制,统筹推进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取消其他前置条件和附加限制,凡在滨州市内城镇居住或就业的人员,本人及其近亲属均可自主选择落户,确保户口迁移政策落地生效。落实居住证制度,依托千名干部联千企活动,主动到企业问需问计,开辟企业团体办理绿色通道,23年为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办理居住证4万余张。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健全和完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补贴工作机制,鼓励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长缴多得、多缴多得”,加大农村转移人口劳动关系保护保障力度。创新补助形式,邹平市里八田村将积分制管理与居民养老保险村集体补助工作有机融合,进一步扩大集体补助范围,鼓励辖区群众积极缴纳灵活就业养老保险,对企业职工、灵活就业参保人员同样按照积分比例进行集体补助。截至目前,全市93个村居开展了居民养老保险集体补助,已为6907名符合补助条件的居民发放补助30.5万元
以完善乡村人才引育留用机制为保障
蹚出下乡“创业路”。畅通入乡返乡渠道,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城镇返乡入乡或回原籍就业创业的,可到就业创业地落户。每年优选一批第一书记,集中连片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与山东农业大学等签订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协议。开展高校学子看家乡、城市实习生计划、智选滨州—名校人才直通车等活动,全市引进青年人才1.37万名,新增2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三进三创” 工程持续优化。修订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落实事业编制管理办法,激发企业人才活力。
深耕“产学研”厚土。成立滨州市智能制造产教科融合共同体和滨州市高端化工产教科联合体,搭建“产学研训创”五位一体融合平台,推动实现设备、技术、教学、师资、实习、就业等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常态化开展“聚焦需求、精准高效”产学研合作专题调研及产学研合作“揭榜挂帅”项目政策宣讲。组织举办滨州市渤海职业技能大赛,打造全市技能劳动者展示技艺、比学赶超的品牌竞赛平台。滨州职业学院建立“魏桥班”“京博班”等特色“冠名式”班级93个,专业与产业匹配度提升至77%以上。全市共有“校企合作”企业902家,实训基地1049个,“订单式”培养占就业学生比例达33%。滨州市获评全国首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试点城市”。
以打通城乡要素流动梗阻为重点
打造农资流通服务主渠道。构建“1+6+N”农资仓配体系,以股权为纽带,组建山东供销农业服务集团滨州公司,规划布局1个省级农资仓配基地,6个县域农资集配中心,N个村级农资服务社。其中,总投资6000万元的农资仓配基地已落地滨城区,规划用地50.7亩,为全省5个大型农资仓配基地之一。建立“基本功能+整合赋能”新模式,在提供土地托管、农资经营、农产品购销等基本服务基础上,整合银行保险、快递物流、电商运营等多种服务下沉至镇村网点,实现一站式便民服务。目前全市已打造示范型流通服务网点60个,建成县级集配中心6个、镇级综合服务站41个、村级综合服务社324个,改造完善县级应急保障中心2个,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创新推进土地托管新模式。实施整镇域托管,整合省、市、县(供销社)、镇(党委政府)、村(支部)五级力量,在无棣县佘家镇郭官庄村试点3000亩土地整镇域托管,建立“保底收益+盈余分红”分配机制,亩均成本可降低100元左右,粮食产量提高15%,村集体年增收50元/亩以上。同时建立完善“供销搭台、银行授信、担保赋能”工作机制,开发“滨州供销贷”“滨担数据贷”,全市供销合作发展基金累计到位10.4亿元,使用1545万元支持7个农业项目建设。(滨州市发展改革委 董寒 李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