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恢复步稳行健 向好因素显著增多
杜飞轮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有序推进,各地区推动复工复产和复商复市政策措施得力得当,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秩序加快恢复。自3月份以来,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主要经济指标边际改善、稳步回升、逐月向好,民生保障持续加强,经济恢复有力有节有效,全年经济有望在持续改善中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一是经济总体恢复有力有节有效。中国经济表现出巨大韧劲和强大气场。二季度GDP增长3.2%,较一季度提高10个百分点,迅速跳出了一季度经济衰退的格局。在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严重衰退的背景下,二季度中国经济已成为数不多的正增长国家之一。经济恢复速度之快、力度之大、节奏之稳、效果之好可谓举世瞩目,也实属不易。
供给显著修复。工业生产全面复苏,服务经济加快恢复。二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4%,较一季度提高12.8个百分点。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0%和9.7%,基本恢复至疫情前的增长水平。二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9%,较一季度加快7.1个百分点。6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2.3%,较一季度大幅提高14.9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呈双位数增长,金融业稳中趋升,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降幅明显收窄。
需求稳步改善。消费逐步回暖,投资降幅明显收窄,出口支撑有力。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3.9%,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5.1个百分点。基本生活品消费保持增长。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降3.1%,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3.0个百分点。货物出口总额下降3%,较一季度收窄8.4个百分点。出口连续3个月实现正增长,这主要得益于我国企业提前复工复产、前期订单延期交货和防疫物资出口大幅增加形成的有效支撑。
主要市场回升。车市楼市边际改善明显,金融市场稳中向好。上半年,汽车产销分别下降16.8%和16.9%,降幅持续收窄;6月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32.5万辆和230.0万辆,创历史新高。7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降幅不断收窄。股市震荡趋升,截至7月15日,上证综指、深圳成指今年累计涨幅分别达10.2%和31.7%,在全球资本市场中表现最好。
民生保障有力。经济恢复与民生保障并重,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居民收入增长好于经济增长,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价格明显回落。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6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2.7%。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二季度以来呈逐月下行态势;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8小时,增势明显。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下降1.3%(扣除价格因素),降幅较一季度收窄2.6个百分点。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和财产净收入保持增势,转移净收入增长较快。1~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8%,较一季度回落1.2个百分点。二季度以来,随着肉食保供力度加大,加之季节性因素消退,食品价格快速回落,群众反映突出的物价快速上涨的问题基本得到有效控制。
二是经济持续改善可圈可点可期。疫情等外部冲击不能逆转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当前经济运行的市场环境、价格环境等总体有利,经济自我修复的内生动力依然强劲,辅之以良好的政策推动,持续恢复的总体态势不会改变,下半年重回正常增长轨道值得期待。
市场预期好转,经济景气度回升,发展信心增强。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均连续4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自3月开始逐月走高,已达54.4%的较高景气区间。企业复产率持续提升,发电量、用电量和铁路货运量等实物量指标持续回升。企业效益继续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6.0%,前5个月工业利润降幅较前4个月大幅收窄8.1个百分点。
传统动能加快恢复,新动能发展亮眼,经济有望均衡恢复。一方面,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服务业和服务性消费正在加快修复,住宿、餐饮企业、旅游景区景点客流或将上升。另一方面,疫情改变短期生产消费方式,一些新产业、新模式受到追捧,无接触经济大幅增长,新经济逆市活跃,有望再创新新高。
宏观政策持续发力,针对性和灵活性并举,为实体经济排忧解难。一方面,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为实体经济“造血输血”。今年以来,人民银行通过多次降准、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增加再贷款再贴现等方式,加大流动性投放力度,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持续回升,为实体经济信用扩张提供了充裕的流动性保障。另一方面,积极的财政货币加力提效,直达基层步伐加快。上半年,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3.5万亿元。其中,新发行的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陆续转给地方市县,相关资金分配程序不断完善,加快重大民生工程和项目建设。
综合来看,虽然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正朝着预期的目标方向改善,但全球疫情防控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各种“黑天鹅”“灰犀牛”风险易发多变,叠加我国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矛盾,也将对经济复苏提出较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精准性,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通畅国内供需循环,统筹推动全面复工达产和复商复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效防范应对各类内外部风险隐患,促进经济在全面均衡恢复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