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看山东之惠民清河镇:衔接乡村振兴 打造和美乡村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张明君、王宣娥、记者尹明波报道 山东滨州惠民县“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2023年落户该县清河镇。按照“共建、共治、共享、共富”的工作思路,惠民县精心谋划设计、积极推进落实,形成了县镇村三级联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创建格局。特别是在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创建中,为进一步提高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惠民县在清河镇积极推进以工代赈方式,让群众成为工程建设的主体,实现群备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来源。
高度重视、提高站位,不断优化顶层设计
全县上下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衔接推进区创建工作,先后开展现场调研6次,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共富”的原则,充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创建工作,要求各公司、工程队务必优先录用本地人工参与工程建设,解决群众就业困难。
列入规划高位推进。在清河镇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谋划阶段,惠民县就把大力实施以工代赈、实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行考虑,列入《惠民县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实施规划》,得到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局高度认可。
专班运行高效运作。为确保以工代赈工作进一步抓出成果、抓出实效,清河镇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责任部门、联村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以工代赈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镇以工代赈工作,凝聚工作合力。
强化学习、借鉴提升,注重加强制度建设
外出学习启发思路。为进一步探索适合衔接推进区创建中的以工代赈路径,县委副书记带队到临沂、济宁等乡村振兴先进地区学习创建经验;县发展和改革局带领乡村振兴局、财政局、人社局、清河镇以及农投、城投等国有企业负责同志专程前往宁津县学习典型经验;清河镇由镇领导带队,先后3次组织工作专班、相关村干部到济南、淄博、东营、潍坊等周边先进地区学习借鉴,进一步解放思想,启发思路。
总结借鉴创新提升。清河镇以工代赈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人员对《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进行专题学习研究,总结外出考察学习先进经验,结合本乡镇实际情况及衔接推进区创建需要,创新制定了本乡镇以工代赈工作实施细则,统一制定责任清单、制式合同及各类台账格式,对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进行进一步明确。同时,坚持“四个强化”工作机制,推动以工代赈工作顺利实施,即强化学以致用,强化宣传引导,强化制度建设,强化凝聚合力。
细致摸排、加大宣传,广泛发动群众参与
多渠道宣传发动,提高群众知晓率。通过党员联户走访、百姓宣讲、微信群、大喇叭等形式向群众宣传以工代赈工作相关政策,清河镇发放明白纸3000余份,并公开咨询热线,方便群众咨询相关政策,引导组织有意愿、条件适合,特别是脱贫户及监测户、农村低收入群体、就业困难群体积极参与。
全方位排查摸底,建立人才储备库。全镇各社区对辖区务工人员进行全面细致摸底,建立以工代赈项目劳务人员摸底台账,登记就业意愿群众306人,其中脱贫、低保群众40人,低收入人口75人。根据群众能力特长,设立建筑工、水电工、司机、保洁员等十余个不同工种的就业人员储备库,对应具体工程择优推荐。
双向选择促就业,规范程序保运行。清河镇按照就近就地、人岗相适、尊重意愿原则,在衔接推进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道路硬化提升、房基整理等项目工程中,实施双向选择精准匹配,发动群众参与建设。为保障双方利益,该镇督促所有用工单位全部签订劳务合同,保障用工安全,同时做好工程监理、审计工作,对工程严格把关,既保证劳务报酬按时足量发放,又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标准。
多措并举、高效融合,持续凝聚创建合力
坚持融合推进,拓宽增收渠道。在衔接推进区内推广以工代赈模式的同时,清河镇注重党建引领、多管齐下带动就业。依托“善信惠民”信用评价体系试点建设,在衔接推进区全面发动群众参与到人居环境改善、美丽庭院创建、村风民风培育等工作中,结合积分管理,为参与人员兑换生活用品,增加创建积极性。开发设置公益性岗位661个,其中衔接推进区专项公益性岗位60个,保洁员115个,增加就业岗位,提供就业服务。
加强人才培育,提升劳动技能。截至目前,清河镇累计开展电商直播、农技推广、家政面点等不同主题的技能培训班8期,培训人员476人次。在衔接推进区打造“就业工坊”8处,累计为82名群众解决就业岗位,56名农村妇女通过手工活的形式实现家门口就业。
培育选树典型,增强带动作用。清河镇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杜绝“慵懒散”,探索对优秀务工人员采取评星定级管理,择优推荐担任保洁员、网格员、公益岗等长期固定岗位。今年“七一”期间,清河镇隆重表彰优秀保洁员、网格员及农村公益性岗位人员96人,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推进区创建的热情,形成了浓厚的“共建共治共享共富”创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