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看山东之东营垦利区:“五步走”蹚出新路径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王晓艳、记者尹明波报道 今年以来,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严格按照国家、省、市以工代赈工作部署,坚持“五步走”工作法,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重点工程项目中持续推广实施以工代赈,解决了农民就近就业难题,促进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迈出了全区以工代赈新步伐。
第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夯实工作基础。第一时间转发上级政策文件并建立了由区直15个部门组成的以工代赈沟通协调机制,每半年召开一次沟通协调会议,充分发挥财政、农业农村、交通、人社等部门职能作用,密切配合、互通信息,分析问题、提供建议,共促以工代赈工作落地落实落细。镇街(功能区)作为推广实施以工代赈工作的主体,指导镇街(功能区)建立完善了相应的工作机制,全区9个镇街(功能区)全部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实现了区级层面、镇街层面上下联动、一体推进。
第二步:加强宣传培训,营造浓厚氛围。通过以会代训、实地督导、政策宣讲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广泛发动。先后组织召开部门协调机制成员单位会议2次、政策培训宣讲会议2次、工作调度推进会议3次,分管领导带队到镇街、国企开展实地督导检查3次。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以工代赈工作指引,在区级内部刊物《经济运行周报》头版头条刊发以工代赈政策介绍、全区以工代赈工作开展情况以及项目申报指引等重点内容,提高区级及乡镇主要领导对以工代赈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第三步:超前组织谋划,加强项目储备。树牢项目谋划储备工作导向,对于计划发放劳务报酬比例高、带动当地群众务工人数多、政府组织群众务工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项目优先储备、重点支持。牢牢把握政府投资项目谋划、专项债券项目申报等机遇,聚焦高标准农田、水利、城镇建设、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提高项目谋划储备质量。截至目前,召开项目储备调度会议2次,储备2024年以工代赈项目6个。
第四步:紧盯关键环节,抓牢重点任务。组织镇街开展调研会商,摸清有就近务工需求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防止返贫监测对象、脱贫人口和其他农村低收入人口分布及规模,找准适合采取以工代赈方式的项目。指导乡镇对以工代赈政策广泛开展宣传动员,摸底排查当地农村劳动力数量、群众务工技能、就近务工意愿、村级劳务合作社及施工队等情况并登记造册。截至目前,建立全区务工需求台账,共有256人登记在册。同时,抓紧抓实群众务工组织工作,明确项目业主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职责。实施“清单化”管理,指导项目方建立群众务工、就业技能培训、劳务报酬发放“三张清单”,做细做实以工代赈全过程管理。
第五步:主抓项目建设,确保落地见效。按照“乡镇预选、区级初选、市级遴选”三级遴选机制,共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5个,总投资20.29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316人,累计发放劳务报酬349.2万元。其中,胜利第八中学教学楼改建和食堂扩建工程纳入2023年度市级重点工程项目清单,该项目共吸纳农村劳动力56人,增加务工群众收入50万元;东营市垦利区胜坨化工产业园基础设施提升项目纳入2023年度省级重点工程项目清单,用工人数达到45人,发放劳务报酬92万元。该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了“劳务报酬赈济、基础设施改善、就业技能培训、产业发展提升”的项目优势,最大程度发挥了以工代赈“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8月23日,《大众日报》对该项目进行专题报道,刊发文章《垦利区以工代赈出新效》。
据垦利区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垦利区将在思想上再重视、组织上再有力,着力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探索实行“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和“农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两类综合赈济模式,进一步推动群众增产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以工代赈工作取得更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