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看山东之东营河口区:拓展模式衔接盐碱地试点项目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张婷、记者尹明波报道 日前,河口区三个区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批复中明确项目部分建设环节采用以工代赈方式实施,这意味着河口区以工代赈衔接盐碱地试点项目工作走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
今年以来,河口区牢牢扭住促进脱贫人口就业这个“牛鼻子”,主动作为,立足区情,抢抓机遇,采用“1211”工作法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和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大力推广以工代赈工作,初步取得了群众家门口就业、打零工增收、满意度提升的良好效果。目前河口区以工代赈实施类项目7个、储备类项目2个,累计带动劳动务工人员107人次,累计发放劳务报酬43万余元,以工代赈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项机制保运行。建立了由区发展和改革局主要负责人任总召集人的以工代赈工作沟通协调机制,制定了《关于在我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实施方案》《关于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促进本地群众就业增收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领导架构,明确工作职责,协调解决问题,为扎实推进以工代赈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两个台账”底数清。注重因需制宜,突出项目报批,建立了“两个台账”,即区级以工代赈项目管理台账和务工人员管理台账,抓好信息归集,确保以工代赈项目储备清单化、人员管理规范化。
“一个办公室”抓落实。在5个镇街、2个开发区中全部建立以工代赈办公室(正式文件已印发),完善领导架构,明确工作职责,协调解决问题,为扎实推进以工代赈工作提供了坚强后勤保障。
“一项考核”保成效。为确保以工代赈推广有效,区发展和改革局积极和区委考核办沟通争取,将推广以工代赈工作情况纳入对5个镇街、2个开发区的差异化重点任务考核中,有力推动了河口区以工代赈工作开展落实,切实发挥了考核“指挥棒”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东营市是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全国唯一试点。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东营市切实强化工作保障、优化各类要素保障,加快实施试点项目,围绕盐碱地改良、盐碱作物培育、富民产业打造等方向加快打造试点示范,努力为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河口区积极探索开展以工代赈衔接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工作,主动对接区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专班,多次征求区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交通等部门意见,最终将河口街道、义和镇、新户镇三个片区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纳入以工代赈项目管理,进一步拓展了以工代赈实施范围、建设领域、赈济方式和受益对象。
据河口区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河口区三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东营市行政审批局批复,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批复中明确项目以工代赈实施方式,招标工作已于2023年10月20日完成。下一步,该区将严格按照以工代赈项目全流程管理要求,加快推进三个项目以工代赈规范化开展,从项目基础管理入手,将项目立项、审批、实施、报账等环节的相关资料规范入档,建立起完善的项目档案,力争做到有案可备,有据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