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看山东之枣庄山亭区:“先有群众、后有项目”用好用活政策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张聪、记者尹明波报道 今年以来,山东枣庄山亭区严格按照国家、省市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有关规定,精心组织,严格管理,积极实施以工代赈村民自建项目,将群众就业需求与当地基础设施提升相结合,坚持“先有群众、后有项目”原则,用好用活以工代赈政策,确保以工代赈取得实效。
建立健全调度系统。举办以工代赈工作调度系统培训会,围绕重点工程项目和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情况的调度工作等进行线上培训,通过视频会议,培训讲解调度系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调度系统数据信息填报工作,根据县级项目清单,建立并逐步完善县级以工代赈项目库。
建立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工作部门协调机制。为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推动工作形成工作合力,山亭区发展和改革局会同区级协调机制部门、成员单位集中视频连线,观看学习在宁津县召开的全省以工代赈工作现场会暨专题培训会议。以工代赈部门协调机制的建立,可以及时开展以工代赈工作调度,加强信息互通、掌握工作进展,分析解决问题,形成上下联动,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积极推进以工代赈项目进度。山亭区有序推进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其中新薛河上游桃山东支流河道修复(青屏路段)以工代赈项目,预计发放劳务报酬120万元,预计吸纳务工群众60人,在以工代赈资金的引导下,改善了河道的水质,减少污染物的输入和积累,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和自净能力,保护水环境的健康和稳定。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引导带动了100人就业,预计发放劳务报酬360万元,实现了对老旧小区的改善,解决了旧小区安全隐患较多,设施老化严重,给业主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等问题,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农业农村的建设项目预计吸纳务工人数151人,发放劳务报酬44.85万元。实施以工代赈方式,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民从事离乡不离土的就业、土地流转和创业,使农民增加收入逐渐成为可能;农村公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不仅方便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也促进了各地经济发展。
积极组织各镇街及相关单位进行申报项目。提前扎实做好 2024 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储备工作,上报山亭区新薛河上游桃山东支流河道修复工程(青屏路段)以工代赈项目申请纳入 2024 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储备,该以工代赈项目涉及河道长度 1.506km,拟对河道和护坡进行修复,以畅通河道水流、稳定岸坡,改善河道生态环境,并按照“谁管项目、谁负主责”的原则,确保以工代赈项目发挥更大效益。
下一步,山亭区将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落实以工代赈政策。一是坚持“务工是手段、赈济是目的”、“就业带着项目走、资金跟着项目走”原则。有条不紊地推进以工代赈项目,推动以工代赈项目为抓手,着力改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断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从而发挥“工程项目只是平台载体,就业增收才是首要目标”的以工代赈项目核心作用。二是强化技能培训促就业。围绕职责任务、安全防护、劳动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设置培训课程,对乡村公益岗和扶贫专岗等进行岗前培训,着力提升安置对象的岗位综合能力和技能水平,让公益岗位人员“专业”上岗,助力城乡公益性岗位人员通过自身劳动增加劳务收入,获得更多的满足感、成就感和幸福感。三是补齐短板促发展。按照“项目跟着产业走”的思路,结合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补齐农村道路硬化、饮水、灌溉等小型基础设施短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山亭区后续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