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动能转换“三年初见成效”看临沂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尹明波报道 据山东省临沂市发展改革委消息,按照省委对临沂“在新旧动能转换中闯出新路径”定位,临沂市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全市发展呈现结构优化、质效提升、后劲增强、新动能加快成长良好局面。2019年,全市实现GDP4600亿元,从全省第7位跃升至第5位。今年前三季度,全市GDP达到3443亿元、同比增长2.1%,增幅居全省第5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2%、税收占比82.4%,增速和占比均居全省首位。
狠抓产业升级,新旧动能持续转换。持续做好“压、转、育”三篇文章,实施产业赋能提升行动,加快构筑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新格局。“压”的方面,扎实推进“四上四压”,重拳倒逼落后产能市场出清,累计清理取缔“散乱污”企业1460家,关停化工企业225家,压减焦化产能280万吨、板材产能260万立方米、建陶生产线64条。“转”的方面,坚持退城入园、整合重组、升级改造同步实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前三季度,食品、冶金、机械、建材等八大传统产业完成产值2699.2亿元,同比增长8.7%。实施工业企业智能化技改三年行动,前三季度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7.7%。“育”的方面。实施“十优”产业倍增和“名企倍增”两个计划,临沂生物医药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三季度“四新”经济、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5.5%、18.8%,555家企业产值过亿元。
狠抓平台建设,动力活力不断增强。围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着力建平台强支撑。一是做强承载园区。高标准完善提升各类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引导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成。沂南、临沭等8个省级开发区主导产业集聚度超过70%,临沂经开区综合实力在全国排名上升33位。二是优化创新平台。加快企业研发平台、创新创业共同体、孵化载体建设,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体系,累计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26个、科技孵化器29家、众创空间49家,浙大现代农业研究院、中国物流科技产业研究院、天河超算淮海分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建成投用。三是建好开放平台。优化整合综合保税区、临沂商城功能,用好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物流枢纽等政策,强化政策集成,放大叠加效应。前三季度,全市进出口总额745.8亿元、增长32.8%,增幅居全省第2位,其中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进出口231亿元、增长71.4%。
狠抓重大项目,发展后劲更加坚实。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打造全链条服务机制,全力以赴抓项目、稳投资、促发展。首先,抓项目储备。把握区域战略、提升城市能级、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机遇,体现新动能主导未来产业格局的示范导向,建立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每年策划一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目前在库项目300个,总投资4000亿元。其次,抓项目招引。围绕建链补链强链,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开展招商洽谈,建立常态化线上招商机制,前三季度,全市引建招商引资项目882个,到位市外资金834.5亿元、增长20.8%。第三,抓项目推进。聚焦项目生成、审批、落地、运营、监管等各环节,创新构建项目全生命周期全链条服务体系,全力推动大项目好项目建设。101个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35亿元,220个市级重大在建项目完成投资407亿元。
狠抓支撑保障,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坚持一手抓政务服务“软环境”,一手抓基础设施“硬环境”,让“软环境更硬、硬环境更优”。一方面,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企业开办、项目审批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制度创新和流程再造,实施线上线下一体化审批服务,推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制”,企业开办“全程网办、全市通办”。目前,新登记市场主体20.4万户、增长18.7%,增幅居全省第一,总量突破100万户。另一方面,强化要素保障。土地,开展“标准地”出让改革试点,工业、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2019年度亩产效益评价;建成全省首个市级“读地云”平台,实现企业找地一键直达;金融,获批国家级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罗欣药业、山东玻纤成功上市。拓宽融资渠道,前三季度,全市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等融资143.2亿元、增长249%;人才,在全省率先组建人才集团,推行市场化、全链条人才服务模式。实施“才聚沂蒙”行动,创新23条“一揽子”支持政策,强化发展智力支持。此外,为强化支撑保障,临沂市还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鲁南高铁通车运营,临沂启阳机场获批开放、蒙山高架路北延建成通车、岚罗高速、新台高速、京沪高速改扩建项目加快推进,农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坚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