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打造开发区动能转换前沿阵地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张茂斗、记者殷晓旭报道 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把开发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阵地,以产业为本、项目为王、招商为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科技赋能,增强载体支撑,筑牢动能转换载体支撑。2019年,全市开发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823.2亿元,占全市的72.4%;今年1-7月份,开发区实施省“十强”产业项目291个、占全市的76.3%,到位资金294.81亿元、占全市的76.6%。
深化改革,搅动“一池春水”。把改革作为开发区发展的活力源泉,优化调整布局,实行“一县一区”“一区多园”,省级开发区数量由原来的14家调整为11家。整合归并内设机构,实施“大部制”“扁平化”管理,工作机构压减72个、压减43.6%,人员压缩为813人、压减29.3%。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剥离社会事务管理和管委会开发运营职能,全面推行“党工委(管委会)+公司”等管理体制,成立了19家开发建设运营公司和16家招商公司,推行全员聘任制和薪酬激励制度。今年4月所有开发区基本完成改革,管理体制更加精简高效、开发运营机制更加灵活实用,有效激发了工作人员干事创业的热情与活力。
创新赋能,激活“动力引擎”。把创新作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实施开发区“一园一业一所”全覆盖,设立了40个产业研究所(研究中心、研究院),培育了以高新创达、金乡亿九、邹城大学科技园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以众创药客、聚贤汇、CCI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孵化出利特纳米、豆神动漫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招引一批项目落地和转化一批科技成果,总投资30亿元的聚氨酯新材料等多个高质量产业化项目相继落地建设,构建产业创新、成果转化的“洼地”。
固本强基,打造“创业乐土”。把“软硬”设施建设作为开发区发展的关键要素,今年将实现开发区5G网络全覆盖,全市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达到202.3亿元。设立开发区专项扶持资金,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用于开发区新旧动能转换创新发展,对重大技术改造和品牌建设项目给予支持。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一批科学规范、布局合理、配套完善、与园区主导产业相适应的工业标准厂房196万平方米,提升了主导产业聚集度。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和完善园区项目服务,实行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办结,推进园区形成全链条闭合审批流程,实现企业“零跑腿”和“最多跑一次”。
扩大开放,拓展“共赢空间”。把开放作为开发区发展的重大战略,积极融入对接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持续放大中日韩(济宁)国际合作项目试验区、兖州工业园中欧(济宁)国际合作产业园、德国中小企业产业园等国际合作园区效应,济宁高新保税物流中心(B型)、全国二手商用车出口业务试点获批建设,济宁(金乡)内陆港、兖州中欧班列相继开通运营,2019年全市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FDI)3.9亿美元,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15.1亿,占全市的比重分别高达86.7%、89.1%;今年5月,成功举办“2020中欧(济宁)国际合作产业园入驻项目云签约仪式”,来自德国、西班牙的3个外商投资项目和华中数控、航天装备等一批高端装备产业项目集中签约,开发区作为经济发展主阵地的作用更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