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聊城实践之冠县:辛集镇创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新模式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孙姗姗、刘云军、记者尹明波报道 “未到苏杭先一笑,光岳楼下小江南”。地处鲁西北的辛集,是聊城市冠县一个生趣盎然的传统农业乡镇。这里自古以农而立、与水相拥,既有风土之姿,也有历史之韵,是“运河古阁”光岳楼建造者陈镛先生的故里。
据辛集镇党委书记程红镁介绍,近年来该镇按照“红色冠县、绿色发展”理念,以“党建”为底,以农田为“笔”,围绕乡村振兴产业振兴、“集体增收”破题,闯出了一条“党建引领 支部领办 金融赋能”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新模式。自2021年年初迈开改革第一步,托管面积从960亩到3.3万亩、村集体收入从330万到685万、从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到合作联社实现抱团发展;农业生产改革领域里实现全镇近70%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仓储、烘干、加工多业态发展,建成2.2万亩吨半良田,作为种粮大镇,正积极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努力实现由大到强蜕变。“土地、农资、农技、农机、资金、保险、销售和人,这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过程中的八大要件。”程红镁认为,其中重中之重是土地、资金和人三要素。
第一要素:土地如何集约?
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当下,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已是普遍共识。土地集约的过程只有一次,集约给谁才最重要!同时,工商资本下乡过程中如何规避“富了老板、丢了老乡”的现象?集约是集约的农民对土地的“经营权”来保障其“收益权”,一方面能集约得起来,另一方面还得能还得回去,农业农村作为社会稳定大蓄水池的作用不能丢。
辛集镇在实践中摸索的答案是:党建引领!即:充分发挥各级村党组织的作用,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一方面,“党支部领办”作为集体的属性,可以实现为资本下乡设“防火墙”的同时兼顾大多数村民利益。
另一方面,作为发展经济的平台,可以有效盘活村庄集体沉睡的资产资源,实现增产增效;各村带头人从单一支部书记到兼任合作社理事长,身份上有个转变,从原来的“管理村庄”到“经营村庄”理念上也有个转变。
在引领产业发展的同时,党建凝聚民心,党组织的号召力、群众向心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第二要素:谁来种地?
破除“集体产业赔钱”的魔咒,就是用好人、建立好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用谁种地”问题,辛集镇的方法是,公开发包招募种地“小社长”,村“两委”成员、支部书记兜底保障的方式。
利益分配机制上,“小社长”平均人均管理200亩,每亩净收益90%归小社长,10%归村集体,但同时村集体收入不低于100元每亩每年。
保障集体有收益的同时,该镇最大程度让利于种地“小社长”,让本村人能种本村地,让本村地养得活本村人。
第三要素:“资金”如何保障?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成立之初,其实就是“一穷二白”,穷到一分钱没有,“整合土地”这第一道门槛都很难迈过去。2021年玉米季辛集试点960亩,小麦季5000亩,2022年玉米季一次突破3.3万亩,这里面的变化其决定作用的就是“金融”。
试点之初,为了最大程度减少资金带来的压力,辛集镇同老百姓签订的协议是保底加分红“后付费”模式,先拿地,收获了之后再支付老百姓保底收益,当初也有金融,主要是种植成本类贷款服务。“后付费”模式下老百姓有各种担心,能拿到的地也多是基于对党支部、对支部书记的信任。发展到第二季5000亩的时候,就明显感觉吃力,再往后发展遇到巨大阻力。
恰逢此时,冠县县委、县政府引入省农担,彻底打通“担保难”“担保贵”问题,构建起三级政府担保体系,破题乡村产业发展中金融引入瓶颈问题,同时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贷款减低门槛,实现“零门槛”准入,贷款利率从6%锐减到3.5%。2022年9月,冠县首笔“大田托管”粮食规模种植贷落地该镇冯杜庄,发放种植贷款96万元,开辟了党建引领、金融支持、财政助力的新前景。辛集镇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也趁着这股东风,在2022年实现了从5000亩到3.3万亩的急速突破。
让我们看个例子:该镇唐丰粮食专业种植合作社,是白官屯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当下托管全村全部土地,同步发展粮食仓储项目。2023年4月通过“鲁担惠农贷”平台,线上实时贷款200万元,小麦季共收储粮食1.1万吨;6月份以来,小麦价格由1.36元上升至1.47元,短短两月唐丰合作社增收112万元,200万贷款已全部还清。
2023年8月,聊城市启动“党建引领 金融赋能”乡村振兴活动以来,更为辛集镇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坚定了继续走下去的信心和力量。截至2023年10月,全镇鲁担惠农贷在保金额2349万元,较年初增长1097万元,小麦季种植也已发放贷款610万元、在办贷款300万元,金融助力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领办合作社,党组织该怎么做?
“为实现‘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的良性互动,确保经营效益,降低经营风险,最大程度保障金融安全,我们还做了多方面的努力。” 在程红镁看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说到底是一级经济组织,要在市场竞争中自负盈亏。
完善体系架构。在乡镇层面设立为农服务中心,搭建起 “三级组织架构”,提供包括农资从厂家到田间地头、农机集采等全面的服务保障;开办“农民课堂”,农技服务到田间地头;全面推广农业全成本保险,兜底保障农业风险。
延展三农链条。和山农大、山东种业、河南金娃娃等多家单位合作,发展订单农业,获得稳定种源;建立包括多处粮食仓储、烘干基地,基地和各合作社签订“粮食银行”协议,确保好粮卖高价格;发展伊利牧场万头奶牛养殖、鑫恒祥面业、天福粒玉米糁加工等延伸产业,一产二产三产实现融合发展。
严格制度规范。制定一系列文件规章,确保各合作社在框架范围内运行。聘请第三方规范管理合作社账目,确保各村党组织干成事的同时不出事;搭建全要素土地交易平台,每五年一期进行公开竞标,以200亩为基本单位“线上”挂牌,按照本镇本村享有优先权的方式,确保农业资源的合理使用。
有效激励制度。制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奖惩办法》,有奖有罚,重压下让村庄有自我发展的欲望和动力。
大力发展诚信体系建设。发展诚信体系建设,用信用+服务模式,实现集体增收合理再分配,蛋糕做大的同时更要分好,村集体增收的同时更要公平合理分配下去,实现发展成果人人共享。
冠县县委、县政府对金融服务的高度重视和多元推动,让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奔涌翻腾。通过政府“牵线”、金融“搭台”、产业“唱戏”的平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在冠县迅速形成了集聚效应、品牌优势。辛集镇紧跟全县改革步伐,完成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蝶变,截至2023年10月该镇51个自然村51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全部实现实体化运行。
合作社发展基础上,辛集镇又基于新村融合发展需求和产业抱团发展现实,发展成立了党支部领办合作联社,以兴太集新村为例,去年牵头成立合作联社,下辖的6个自然村以土地资源入股,将1800余亩地块交由联社经营,通过开展“订单农业”,新村年收入达到118.9万元,单村增收35.2万元,常住人口仅百人的小自然村集体收入也相继突破十万。集体增收的同时,也走出了一条新村融合过程中经济融合先行的路子。
在集体经济发展方面,2023年辛集镇制定了《“百十工程”暨村集体收入倍增计划》,又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行政新村年经济收入全部突破百万元、自然村全面破十万。“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争取在全市层面上实现第一个全面破百万乡镇。”程红镁表示,党建“绣花针”穿起了乡村发展的“千条线”,金融“活水”浇灌出三农产业的“百花田”。“辛集镇将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金融赋能,推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真正让组织强起来、让集体富起来、让群众乐起来,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