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山东实践之济宁兖州:在强化科技供给上实现新突破
中国发展网讯 近年来,济宁市兖州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在强化科技供给上实现新突破,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提升科创支撑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核心主体。兖州区大力实施中小微企业强基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逐步形成初创期、成长期、壮大期的创新型企业培育梯次,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培植全区经济发展的后续动力。截至目前,全区共有213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比2022年增长30%;95家企业纳入2023年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今年高企总量有望突破160家。
实施2023年区科技创新百项工程,建立数据台账,摸清创新家底。启动2023年区科技发展计划政策引导类项目征集工作,今年争取立项1000个以上。通过政策引导,加强优质科研项目储备,引导和支持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攻关,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构筑高能级创新平台,升级科创赋能
高能级创新平台是吸引科技人才的“强磁场”、原始创新的“策源地”,也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立足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兖州区深化对接大院大所和知名高校,引进一流人才团队、一流产业技术、一流研发项目,支持在该区建立实体化研发机构、共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换应用。坚持“政府—平台—企业”三方协同发力,瞄准“中字头”“国字号”大院大所和知名高校,首都师范大学、中冶建筑研究总院等10家大院大所在兖州设立实体化运作的创新载体,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2家。华勤集团建成国际一流的橡胶科技中心,太阳纸业获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今年6月济宁神州轮胎有限公司的“山东省轮胎虚拟仿真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认定为省国合基地(国际联合实验室),为济宁市唯一。
开展规上企业研发平台和研发活动全覆盖行动,探索建立“培育区级、培养市级、推荐省级、拔高国家级”的“金字塔”平台模式,栽下科创平台“梧桐树”,招引科技人才“金凤凰”。支持企业参与科技平台建设,完善企业进入退出机制、利益共享机制等,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力军的作用。建立区级科技平台创建培育库,开展了区级“种子”创新平台培育认定,并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库,今年以来已认定区级创新平台15家,总数达到79家。
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集聚科创人才
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充分释放人才集聚效能,打造人才创新高地。
搭建企业和高端人才合作桥梁。支持企业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鼓励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利用高校、院所科技资源,引进高端人才和研发团队,为企业发展构建立体支持。
兖州区先后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理工等6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在橡胶轮胎、造纸包装、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共建创新载体,在人才培养、科研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探索改革创新模式,提高科创效能
激发创新活力,关键在于营造良好创新生态。进一步明确“全域科创”的创新主体和创新路径,构建符合兖州区发展战略需求导向下的政府、市场、社会力量有机结合体,形成全社会、多部门、跨领域多元参与协同作战的局面,提升科技服务整体效能,推动科技服务专业化、市场化。
建立科技服务跟踪问效制度。推出了“首席科技综合柜员制度”2.0版本,组建了一支以省级专家为核心、科技部门业务科长为骨干、镇街科技办干部为成员的科技政策特派团,对赋能的企业政策消化应用情况一对一跟踪指导服务,确保政策送到位、消化好、有成效。通过对全区不同成长阶段科技型企业实行梯度化培育、差异化帮扶,全力促进科技型企业从1到100的裂变式增长、集群式发展。
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试点兖州“科技金融”示范田,充分发挥政府“守门员”和“蹚路者”的双重作用,优化科技成果贷等科银企服务模式,推动科技、资金、人才“三方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今年以来,全区完成科技成果转化贷款1.14亿元,技术合同登记17.2亿元,发行科技专项债6000万元。(济宁市兖州区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