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东昌府区郑家镇:坚守“赈”的初心,带动 480余名群众就地就业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高杨报道 记者从7月26日召开的山东省以工代赈工作现场会暨专题培训会上获悉,郑家镇是聊城市东昌府区工业重镇,有4600余家机械加工户,形成了以轴承保持器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是中国轴承保持器第一镇。郑家镇作为聊城市以工代赈政策落实先行镇,立足工业集群、常住人口多的现实情况,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和重点工程项目中积极落实以工代赈政策要求。2022年以来,共实施以工代赈项目8个,总投资3.31亿元,其中,已完工项目3个,正在实施建设项目5个,目前已带动 480余名当地群众就地就业,发放劳务报酬 417 万元。
坚守“赈”的初心,“两个优先”固牢民生保障
一是优先保障岗位。根据项目建设内容,在项目招标、合同签订中明确以工代赈要求,通过与14家施工企业对接用工需求,确保岗位充足。
二是优先救急解困。坚持宣传发动、组织报名、因岗选人、双向选择“四步走”,首先发动低保、失业、家庭重大变故等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
目前,郑家镇为63位困难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吸纳返乡农民工426人,进一步增强了困难群体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明确“扶”的方向,“两个强化”实现“授人以渔”
强化“本领为上”理念。通过“培训+上岗”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和以工代训62场次,帮助110余位群众掌握基本务工技能,230余位返乡农民工新增务工技能。
强化“勤劳致富”理念。给予企业更多话语权,以按劳分配的绩效考核方式调动务工积极性,鼓励引导群众通过诚实劳动实现增收致富。当前,全镇一大批劳动力更新了老本领,学到了新技术,63名困难群众变身为乡村的建设者、劳动者。
聚焦“策”的落实,“三个保障”确保稳岗就业
保障渠道畅通。按照“村级摸底、镇级统筹”的思路,摸清务工需求底数,强化与用工单位信息对接,签订用工意向。
保障薪酬发放。在项目验收时,将劳务报酬支付标准和发放名册作为验收重点,督促用工单位及时足额发放报酬。
保障工程质量。对劳动技能、安全生产培训情况予以监管和检查,并将培训开展效果、施工质量作为评价考核的重要参考。
当前,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8个项目,取得务工群众和施工企业的双认可,并与11家施工企业签订了用工意向协议,达成长期合作。
下一步,郑家镇将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需求,加强统筹谋划,创新思路举措,让以工代赈政策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对群众的分类再细一些。各地产业发展情况不同,产业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容易出现人口外流,对赋闲在家的大龄群体,要争取匹配到适合的公益岗位;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地区,因经济环境影响导致订单减少,裁员下岗的群体,要通过提升专业技能培训,推荐至其企业务工或支持自主创业;对不适合到企业工作又具备劳动力的群体,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吸纳就业。
对企业的理解再多一些。当前企业普遍面临着项目资金保障难、人工费用高等困境,所以在贯彻以工代赈政策时,不能仅仅强制性地让企业去落实,而是通过加强沟通交流,让企业认识到以工代赈政策的普惠性,既能践行社会责任,还可以减少企业的管理成本、管护成本,更能够化解很多施工过程中的堵点难点。
对政策的把握再深一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当前,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仍在农村,要将以工代赈政策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深度融合,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施行简易审批,简化招标程序,并鼓励成立村级建设队伍,给予资金支持,承接项目建设。同时,拓展电商、农技、建筑等多领域技能培训内容,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以高质量乡村就业赋能乡村振兴。